三国时期降将很多,为何投诚吴国的大将很少?

  在三国时期,大将的投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历史上,即使在动荡时期,也没有像三国时期这样频繁的投降事件。而在三国时期,投降本身也不会受到太多的质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投降者的人品和真诚度是可信的(当然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吕布,因为他投降后会杀掉旧主,这样的行为导致他的名声非常坏,也难怪曹操不敢承认自己收留过吕布)。然而,一个问题出现了:既然各个诸侯之间大将的投降如此普遍,那为什么投降东吴的将领相对来说就比投降曹操和刘备的少呢?

  我们先大概盘点下投降三家的各有哪些有名气的大将(没太大名气的就不提了):投降曹魏的有张辽,徐晃,张郃,庞德,文聘,张绣,高览,臧霸等等;投降蜀汉的有马超,黄忠,魏延,姜维,夏侯霸,王平等等,投降东吴有名的就太史慈一人,江东十二虎臣是有些是跟随孙坚的老将,有些是孙策平定江东时归附的不算投诚,有些是孙权时期归附的,连甘宁也算不上投降。所以就有点奇怪,为什么投降东吴的大将就这么少呢?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自孙坚开始特别是孙策时候,孙氏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平定江东上,北方孙策没那精力也没那实力去顾及,而三国前期北方是主战场,曹操,袁绍,吕布包括刘备等绝大部诸侯当时都在北方争雄,实力派的大将当时也几乎都在北方诸侯手中,至于江东主要是大族豪强居多,有实力的诸侯很少,知名大将就更少了,所以孙策平定江东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当地的世家大族而不是拥兵一方的诸侯,也使得他得到的人才主要来源于当地氏族的归附而不是战败投降。

  第二,即使是后面孙权主政江东,也正是基于上面的原因,江东士族力量异常强大,当初归附孙策和孙权时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带了部曲来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私兵,所以你会看到韩当死后,他的儿子韩综不仅继承了他的爵位,同时也继承了韩当的部属,而韩综叛逃到魏国时一下子就带走了几千部属,使得孙权对韩综恨之入骨。因为东吴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东吴上下对外排他性比较强,外来投降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立足。

  第三,三国时期,东吴不是主要的战场,相对于曹操和刘备在汉中的争夺以及之后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孙权和曹操在合肥的攻防规模和力度都相对要小很多,而且蜀汉和东吴还是盟国,双方除了在荆州有争斗外,基本上没发生过大战,至于其后的东吴袭取荆州和刘备伐吴,双方大战死难的多,投降的少(糜芳和傅士仁除外),甚至是蜀国的黄权更是宁愿投降曹丕也不愿投降孙权。

  曹操和刘备不同,一方面,两人都是当初北方逐鹿的参与者,赤壁之战刘备又在后方得了大便宜,一举拿下了荆南,更是平添两员虎将黄忠和魏延,其后和曹操在汉中的争斗以及之后诸葛亮姜维的北伐更是三国时期的主战场,双方大将战败或临阵投诚就成为了可能,所以才有姜维,王平,夏侯霸的投降和归顺蜀国。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