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鹑觚,平凉灵台两位“超级牛人”走出区。

安定鹑觚、平凉灵台两位“超级牛人”分别在各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影响力。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启示着无数人,也在更广阔的领域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现在,他们已经走出区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两位杰出人物所传递的正能量和激励力量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安定鹑觚:平凉灵台走出去两位“超级牛人”

秦玉龙/文

安定鹑觚,平凉灵台两位“超级牛人”走出区。

纵观中华史,平凉大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唐代中期,从平凉先后走出去的两位“超级牛人”,一位官拜副相兼兵部尚书,一位官拜主相,执掌朝政大权。他们都姓牛,一位名叫牛仙客,一位名叫牛僧孺,老家是泾州(安定)鹑(chún)觚(gū)(今平凉灵台)人。

说起唐朝宰相牛僧孺,因为著名的“牛李党争”,更因为他是中国玄幻小说的代表人物,很多平凉人都知道他不是一般牛。但要说起比牛僧孺早了几十年的另一外唐朝宰相牛仙客,知道他的平凉人却并不多。据相关史料记载,牛仙客、牛僧孺之间还有亲缘关系,二人应该是同属一个宗族。他二人之后,平凉再没出过将相级人物。

牛仙客,最憋屈的副宰相

牛仙客(675年-742年),泾州鹑觚人。

史载,牛仙客早年曾为县中小吏,后为陇右营田使佐吏,历任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成为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心腹。萧嵩拜相后,力荐牛仙客为节度留后,后升任节度使。

或许因为抱上了萧嵩这条大粗腿,牛仙客的仕途十分顺畅。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改任朔方行军大总管,赐封陇西郡公,后入朝为工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进爵豳(bīn)国公。再后来,在宰相李林甫的竭力举荐下,牛仙客升任侍中(左相)兼兵部尚书。所谓左相,左丞相的简称。大多情况下,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任副相期间,他凡事依从主相李林甫,遇事不敢裁决。天宝元年(742年),牛仙客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贞简。

与牛僧孺不同,牛仙客在相位期间,存在感很低,副宰相当得很憋屈,或许这与他的性格有关。先是在他进爵晋升六部尚书之时,遭到时任宰相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多次进谏玄宗皇帝:“自开国以来,尚书之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担任。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骤然提拔到清要之位,恐怕遗羞朝廷。”言下之意,地方官毕竟是地方官,见识不够,一次调升多级,大权在握,恐难当大任。

玄宗皇帝见宰相反对,便暂时搁置了给牛仙客晋升尚书的打算,准备给他加爵位。张九龄闻讯再次反对:“封爵是为奖劝功劳,牛仙客身为边将,充实仓库,修理器械,乃是本职,不足以论大功。陛下赏赐金帛即可,不可封爵。”有理有据,玄宗没办法反驳,眼看事情要黄了,但是跟张九龄有仇的陇西人李林甫,却对牛仙客情有独钟,暗中对玄宗道:“牛仙客乃是宰相之才,张九龄书生,不知大体。”于是,玄宗再次提出要给牛仙客加爵位,张九龄仍旧反对,理由是牛仙客学识不高,朝政经验欠缺。退朝后,李林甫再次暗中向皇帝进言:“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客观分析,李林甫全力举荐牛仙客,未必出于公心,十之八九是为了制衡张九龄。张九龄极力反对为牛仙客加官进爵,也非出于公心,而是名门之后、世家大族出身的他,从骨子里瞧不起寒门子弟。事实证明,张九龄没有看错人,牛仙客确实不会当朝臣,连宦官高力士都看不起他:仙客本胥吏,非宰相器。

同年十一月,张九龄被李林甫诬陷罢相,排挤出了京城官场,李林甫执掌大权。牛仙客如意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后又升任侍中(左相)兼兵部尚书,但是他遇事不敢裁决,只是唯唯诺诺,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皇帝赏赐的财物,也都如数存放,不敢挥霍享用。

就在牛仙客快要归天之时,还发生过一件窝囊事。他担任朔方节度使时,曾任命姚崇之孙姚闳为判官。拜相后,姚闳也跟着他升迁至侍御史。按理说,他是姚的恩人,应该深受爱戴。事实恰恰相反,牛仙客病重期间,跟班小弟姚闳竟然逼迫他立下遗表,推荐自己叔父姚弈与兵部侍郎卢奂接任宰相,并亲自起草,让牛签字。但牛仙客病势沉重,不能动笔署名。他死后,其妻趁皇帝派来的中使前来吊唁,将实情转告给了玄宗。玄宗大怒,赐死姚闳,贬黜姚弈、卢奂。

当然,牛仙客也干过一两件青史留名的大事。其中有一件大事,是他担任宰相时,曾在关中地区推行“和籴(dí)法”,以比时价高二三成的价格收买都畿、京畿小米各数百万斛,并停运当年江淮运往京师的租子。和籴法的实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安粮荒问题,减轻了江淮漕运的负荷,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

宋人司马光评价牛仙客:“仙客廉勤,善于其职。以积财得宰相,边将效之。”也就是说,牛仙客为官清廉勤奋,但他的官职是花钱买来的,很多边将都学他的样子跑官买官。

牛仙客到底有没有才干,作为后世人我们不宜妄下结论。《全唐诗续补遗》收录有他的诗作一首,《全唐文》收录他表文六篇。

牛僧孺,最有才华的宰相

就在牛仙客去世37年后,公元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在西去长安六百里的鹑觚县(今灵台)又诞生了一位牛人,他也姓牛,据说与玄宗朝宰相牛仙客是一门同宗。

相比于牛仙客,这位平凉“牛人”应该是大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宰相之一,他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既是政界泰斗,又是文坛名士,才华横溢。

这个“牛人”名叫牛僧孺,字思黯,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帝,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旧唐书》记载,牛僧孺是隋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代。祖父牛绍,父亲牛幼简,官职低下。

这时期的大唐帝国,皇帝昏庸,宦官弄权,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各派政治集团轮番登场,像走马灯似的。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必然引起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士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割据,社会动乱不安,大唐盛世只剩下一个繁华的背影,牛僧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腐败政治的一些内幕。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宰相李吉甫,因此遭到“斥退”的打击,被闲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元和七年(812年),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以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登基,牛僧孺以库部郎中官职主管拟制诏令。长庆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犯贪赃罪判死刑,李直臣贿赂有权势的宦官为他申辩,牛僧孺坚持执法不改。穆宗当面对他说:“李直臣行事虽有过失,但此人有经营规划的才干,可委派他去边疆任职,朕想放宽对他的执法。”牛僧孺回答说:“平庸的人没有才干,只不过是保持禄位讨好上司罢了。帝王立法,约束奸雄,正是因为他们多有才干。安禄山、朱泚因有过人的才干,才搅乱了天下。何况李直臣只是小才,又何必枉法迁就呢?”穆宗赞扬他严守法纪,当面赏赐他金符紫服。次年正月,委任他做户部侍郎。长庆三年(823年)三月,他以本官任同平章事。

牛僧孺为官比较廉洁,不受贿赂,在当时很有清名。《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土族韩弘入朝为官时,他儿子韩公武用家财以重礼贿赂帝王宠幸的权臣,同在朝班的官员尽都受到他的馈赠。不久,韩弘和他儿子都去世了,遗孙年幼,穆宗担心他的家财被仆役盗窃,便派宦官查阅他的家产簿册,交给族中长者。在簿册上记有受贿人的姓名官职,只有牛僧孺的官衔旁用红笔写着:“某月某日,送牛侍郎财物若干,他不收,全部退回。”穆宗审阅簿册后十分高兴。过了不久,朝廷商议任命宰相人选,穆宗首先认可对牛僧孺的提名。

敬宗登基后,牛僧孺升任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封爵奇章子,食邑五百户。同年十二月,他被提升为佩金符著紫衣的三品官阶,晋封为郡公、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宝历年间(825—826年),小人宠臣把持朝政,大臣依附勾结他们,牛僧孺对众小人无可奈何,三番四次呈递奏章请求免职,敬宗说:“等我祭祀天地的大礼完毕就放你走。”敬宗举行完向祖庙报德的祭祀后,牛僧孺又上奏陈请退职,朝廷便在鄂州设立武昌军编制,委任牛僧孺为检校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鄂、岳、蕲、黄四州观察等职务。

江夏城的土性不粘,难砌城墙,每年加筑,都征收青茅草袋盛土加层。地方官吏借此巧取,侵吞修城资财年复一年。牛僧孺到任后,计算草袋、修筑费用,每年十余万贯,便改征土砖,用以抵偿应征的草袋、修筑费。前后五年,城墙全部筑得如同井壁,侵吞征收资财的事从此根除。敬宗之后,文宗登基,就牛僧孺原职加授检校吏部尚书衔。他镇守江夏期间,为唐宋时期鄂州文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吐蕃遣使者论董勃义入朝求和。这时,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报,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要献城投唐,并建议乘机出兵以图大事。文宗把李德裕的奏章下尚书省讨论,牛僧孺上奏章驳斥李德裕所议,强调“中国御戎,守信为上”,若“一朝失信”,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他的意见得到皇帝采纳。

武宗登基,就牛僧孺原职加封检校司徒。会昌二年(842年),李德裕当权,免除了牛僧孺的兵权,征聘他为仅有荣衔的太子少保,后晋升为太子少师。宣宗大中初年(847年),牛僧孺逝世,追赠他太子太师衔,谥号文贞。

牛僧孺好学博闻,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文艺青年。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往来唱和,《唐诗纪事》可见他的一些轶事和诗作。在文学上,他的突出贡献是写了卷帙浩繁的《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

关于牛僧孺的子嗣,史书记载极简,据《唐书》说,牛僧孺有两个儿子也做了大官。一个叫太蔚,大和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一个叫丛,开成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客死太原。孙,牛徽(太蔚子),咸通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病卒于樊川别墅(在今陕西长安)。孙,牛循(太蔚子),官给事中。孙,牛峤(丛子),位至尚书郎。重孙牛希济,仕蜀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二牛”的祖籍到底在哪里?

近年来,各个地方关于一些历史名人的籍贯考证之争此起彼伏。牛仙客、牛僧孺到底是今甘肃临洮人,陕西长武人,还是平凉灵台人?不同地域不同立场的人,看法截然不同。

特别是牛僧孺,在唐代历史上是个有名人物。但是,对他的祖籍,历来学者说法不一。鲁迅先生说:“僧孺字思黯,本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中国小说史略》)张友鹤教授也说是陇西狄道人(见1979年版《唐宋传奇选注》)。还有1979年3月号《甘肃文艺》上穆青的《甘肃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也是这个观点。

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说:“牛僧孺,(唐)鹑觚人。”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鹑觚县城故址在县东南三十里的邵寨镇。传说秦大将蒙恬驻兵于此,太子扶苏监军。筑城时,有鹑鸟立于祭觚之上,以为异,遂号鹑觚,旋设县焉。其城隋大业元年移建于今县治所,秦属北地郡,汉、隋、唐属安定、泾州。

关于牛僧孺的籍贯,新旧《唐书》都无明言。但是两《唐书》提到了他的祖系,都说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后裔。”考《隋书·牛弘传》:“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从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其年十一月,卒于江都郡,时年六十六。帝伤惜之,赐赠甚厚,归葬安定,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曰宪。”

陕西学者曾撰文认为,安定鹑觚应该是今天的陕西长武,牛弘是陕西长武人,并葬于长武县相公村。但《灵台县志》记载,牛弘墓在县城三十里。明代巡按薛刚有诗为证:“史节径行阴密城,城临古墓表牛弘。当年不责醉中过,今日能垂身后名……”(注:阴密城,因灵台县境在商代为密须国,故城在今县西五十里的百里乡古城村,周为密国,汉代曾改置阴密县。)

根据以上史料,牛僧孺的籍贯当是安定鹑觚,今平凉灵台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陇西人”的说法呢?有文史学者认为,牛弘死于607年,牛僧孺生于779年,间隔170多年。依此推断,僧孺当是牛弘的数代后孙。牛氏居官在外,接连数代,对其籍贯,世人误以枝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计有功编辑的《唐诗纪事》在介绍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进士牛峤时说:“峤,字公卿,一字延峰,陇西人。自云僧孺之后。”

清代张思宕、宗棣所辑《词林纪事》也说牛峤是“唐宰相僧孺之后。”《旧唐书》记载,僧孺有个孙子叫牛峤,官至尚书郎。唐玄宗时代,有个叫牛仙客的,初为县小吏,当过陇西营田使,迁洮州司马、河西节度使,曾驻军过临洮,官至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陇西县公。他父亲叫牛意仁,本没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贵,唐玄宗时代的张九龄曾给他题过墓志铭,说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灵台县志》),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还可以追溯到汉代。其族祖牛邯,当过汉护羌校尉,曾在陇西住过。另一族祖牛崇还当过陇西主簿。如此,说牛僧孺是陇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峤的官封、居处记述错乱,以讹传讹呢?

但是,牛僧孺的族祖在汉代就住在鹑觚。张九龄说:牛崇他们“因官安定,爰处鹑觚为郡人。”牛意仁在“开元六年(718年),随子(仙客)西征,死在伏羌官舍(一说秦州官舍),时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归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灵台县志》上说“归葬鹑觚,墓在县南夷平乡。”如果说牛意仁的族祖不是灵台(鹑觚)人,那么,他死在秦州(天水)为何要“归葬北原”(灵台)呢?皇帝为什么要赠其持节泽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的封号?那个时候,灵台(鹑觚)属泾州辖治。

另有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牛仙客的祖墓在灵台县城南一里蒲川水西。《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说“牛仙客,泾州人。”《唐纪二十九》说:“仙客本鹑觚小吏。”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灵台。《灵台县志》还记载了牛僧孺墓在县南三十里处,与牛弘墓在一起,即今天的灵台县新开乡牛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