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凌烟阁到尉迟恭:选择与努力何者更重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时常会面临选择与努力之间的抉择。有的人选择坚持努力,不停地奋斗,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拼搏;有的人则更强调选择的重要性,认为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而在从凌烟阁到尉迟恭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选择与努力缺一不可,但如果要说哪一个更重要,那就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贞观十七年,大唐开国功勋老的老死的死,太宗李世民心生感慨,决心做点什么来纪念这些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于是选出二十四名功勋大臣,命人为他们画像,并专门新建一座建筑,取名凌烟阁,用来悬挂功臣们的画像。从凌烟阁到尉迟恭:选择与努力何者更重要?

但关于凌烟阁上功臣们的排序,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武将的位次。

我们看到,凌烟阁功臣排名中,前八只有3位武将,而垫底的后8名几乎全是武将。

而且在武将系统内,排序也很难让人服气,武将前三分别是分别是李孝恭,尉迟恭,李靖。

很多人都理解不了,无论是战功,还是声望,有谁比得过李靖?

李靖可是唐朝当之无愧的“军神”啊!

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代表皇族也就罢了,尉迟恭又凭什么骑在李靖的头上?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熟知的秦叔宝,徐茂公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的位置。

论资历,论战功,他们哪一个不比尉迟恭强?

而且尉迟恭还是秦琼的手下败将,他在投靠李唐之前为刘武周效力,在一次大战中俘虏李世民麾下的几名将领,随后被秦琼击败,只身逃走。

那为什么尉迟恭在凌烟阁上的排位那么靠前,超越了所有的非宗室武将?

其实,很多朋友是受演义小说和影视剧影响,先入为主了。

别的不说,就说位列总榜第2,武将排名第1的李孝恭,他可不是只有一个王爷的头衔而已。

李孝恭

据《旧唐书》记载,河间郡王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太宗李世民的堂兄。

618年,李渊举兵攻入长安之后,封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后又改任山南道招慰大使。

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总的来说,就是负责经略巴蜀,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如果有人说李渊这是任人唯亲,那可就错了,叫举贤不避亲才对,李孝恭是有真才实学的!

不信?看看《旧唐书》中他的业绩:

自金州出于巴蜀,招携以礼,降附者三十余州。孝恭进击朱粲,破之,诸将曰:"此食人贼也,为害实深,请坑之。"孝恭曰:"不可!自此已东,皆为寇境,若闻此事,岂有来降者乎?"尽赦而不杀,由是书檄所至,相继降款。

可见,李孝恭是个有勇有谋的优秀统帅,绝不是依仗宗室身份招摇的酒囊饭袋。

唐朝初期,巴蜀、江南等地几乎都是李孝恭领军平定的,连李靖这样的“军神”都只能担任他的副将,这样的战功,或许只有李世民本人可以跟他比一比了吧?

一举平定江南之后,李孝恭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

后来因为被人告发谋反,李孝恭才卸下兵权,出任宗正这样的闲散职务。

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马上升李孝恭为礼部尚书,由赵郡王改封河间郡王。但自从被人告发谋反后,李孝恭开始学王翦自污,整天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面目示人,直到他去世。

所以,不管是从资历,还是军功,官位来说,李孝恭在凌烟阁的排序都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太宗李世民评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李孝恭已经去世,按照“死者为大”的观念(杜如晦、魏徵也是同理),李孝恭排名靠前就更让人没话说了。

风暴

不对,好像有点偏题了,本来是要说李靖、秦琼的排序为什么会低于尉迟恭的。

很多人对尉迟恭排名靠前不服气,主要是因为这位以武勇著称的大将,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军功,更多的是临阵冲杀,以及当李世民的保安队长。

民间对尉迟恭最为津津乐道的,也就是他救过李世民的命了。

那是620年,李世民在尉迟恭的陪同下进山打猎,突然碰到王世充的几万大军,还有单雄信这样的猛将领兵,一时之间险象环生,幸好有尉迟恭浴血奋战,终于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

但是,光凭这一点,尉迟敬德还是无法超越秦琼的地位的,更何况是大唐军神李靖呢?

大唐武将排序的颠覆性变化,都源于武德九年的那一次选择。

从武德三年尉迟恭兵败投降开始,到武德九年那场大风暴来临之前,尉迟恭在军中的地位其实都不如李靖、秦琼等人。

但是,当秦王李世民感觉自己处境越来越艰难,准备发起反击的时候,李靖和秦琼却让李世民失望了。不管是明哲保身,还是怎样,总之他们置身事外了。

反倒是尉迟恭态度坚决地支持李世民,并积极参与谋划和执行,奔走串联,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来看看,整个事件的前后过程,尉迟恭都做了哪些努力?

首先是事发前,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拉拢,尉迟恭断然拒绝。

隐太子、巢剌王元吉将谋害太宗,密致书以招敬德曰:“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赠以金银器物一车。敬德辞曰:“……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许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是后遂绝。——《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建成等人恼羞成怒,准备除掉尉迟恭:

元吉等深忌敬德,令壮士往刺之。

但是,尉迟恭足够警觉,刺杀没有得逞。而李元吉不甘心失败,又继续发难,还好有李世民搭救。

元吉乃谮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

杀不成尉迟恭,李建成兄弟干脆借着突厥犯境的机会,密谋直接除掉李世民。

会突厥侵扰乌城,建成举元吉为将,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

可惜,这些人天生不是干大事的人,这样重要的事情都走漏了消息,被尉迟恭知道了,于是拉着长孙无忌去劝说李世民:

“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社稷危矣。”

这时候,李世民顾虑重重,还在犹豫不决,尉迟恭依旧在不断找人来劝说:

敬德又与侯君集日夜进劝,然后计定。时房玄龄、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复入。太宗令长孙无忌密召之,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敬德又与无忌喻曰:“王已决计克日平贼,公宜即入筹之。我等四人不宜群行在道。”于是玄龄、如晦著道士服随无忌入,敬德别道亦至。

从《旧唐书》的这些记载可知,尉迟恭在这场大变中出了多大的力。

所以,当事成之后,李世民自然投桃报李,尉迟恭也就成了皇帝心中真正的自己人。

不管什么样的功劳,都没有从龙拥立之功大。

因此,当年积极参与那一场大变的文臣武将,在凌烟阁的排名都非常靠前,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尉迟恭。

贞观元年,(尉迟敬德)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 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而李靖能进前八名,实在是因为军中声望过高。

至于秦琼,看看《旧唐书》里关于这场决定性的大事件的记载,就那么寥寥几笔。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所谓的“从诛”,大概也是太宗李世民照顾这位老将,而秦琼本人很可能没有实际性的行动,能挤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从史书记载来看,秦琼有些居功自傲,脾气不是特别好。

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挺枪而进,人马辟易,必刺之万众之中。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

各种野史中也多有描述,秦琼等瓦岗寨的人马与尉迟恭不和,大概也不是空穴来风。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