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三代帝王:同治、光绪、宣统绝后,慈禧为何被称为最大的罪人

在清末时期,经历了同治、光绪、宣统三代帝王绝后后,慈禧被称为最大的罪人。作为宫廷权力的代表,慈禧在位期间,残暴专横,肆意妄为,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她不仅延误政治改革,还频繁干涉朝政,为了维护自身权力地位不惜牺牲民众的利益,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因此,慈禧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清朝末期最著名的罪人之一。

清末三代帝王,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留下子女,这在帝王之家是十分罕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遗传因素自然是少不了的,但对于清末三代帝王更大的因素恐怕是人为。

我们先来看下这份表格:

清末三代帝王:同治、光绪、宣统绝后,慈禧为何被称为最大的罪人

从上述表格来看,清朝帝王的子女,在康熙时为最甚,但到咸丰时突然骤减,再之后的帝王都没有一儿半女。

从崇德皇帝皇太极到同治帝载淳,清朝帝王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从血缘的角度上来说,清帝王传至同治便亡了。

之后光绪和溥仪的上位,都与一个人有重大关系,此人就是慈禧。她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地位,而且也影响到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而同治又是慈禧唯一的儿子,这么一来,清末三代帝王都与慈禧有着重大关系。那么慈禧是如何影响三代帝王的婚姻生活呢?我们依次来看。

同治帝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和慈禧的儿子,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有人说,咸丰少子,与慈禧有着很大关系。

咸丰在世时,慈禧的确参与了政事,但其后宫权力与慈安远不能相比。慈安的背景十分强大,她是清初一等公额亦都的后代,在乾隆、嘉庆两朝,位列一等世家。

所以,慈安入宫后就是冲着皇后去的,她与慈禧、丽妃同时入宫,入宫即为嫔,三个月后跳级晋封为妃,又过一月,就被立为皇后了。

而慈禧的晋升之路就很慢了,直到生下皇子,才晋升为懿妃,是真正的母凭子贵。

咸丰当时比较宠幸的是丽妃,并且非常希望她能生个皇子,但丽妃诞下的是公主。

所以,对慈禧而言,她是十分幸运的。

而且从后期来看,即使慈禧的权力欲膨胀,关键大事上,还是要请示慈安。比如“辛酉政变”,如果没有慈安参与,慈禧政变也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慈禧在咸丰时代的权力有限,后宫并非她一手遮天,也不会像影视剧所演的那样,像吕后一样残害后宫嫔妃。

但是对于儿子同治的人生,慈禧的确动了“手脚”。对于早年丧父的同治来说,咸丰死后,他基本也等于丧母。在同治的生命中,慈禧女政客的形象远比母亲的角色要深刻。

同治六岁登基,慈禧忙着夺权,根本没时间关心自己的儿子。不过同治在帝师督促和教导下,在学业上也还是非常上心的。

他熟读经史子集,在诗词歌赋上也颇有造诣,而且在绘画方面也有所建树,他的《管城春满图》、《祝万年图》别具一格。

在他十四岁之前,虽然每天都到养心殿上朝,但走完过场,他就到弘德殿读书画画去了。

慈禧对同治向来都很严格,板着脸孔,反复说教,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姿态。母亲的这副形象,令同治很难与她相处,心里滋生了强大的逆反心理,这也使得他更愿意亲近温柔贤淑的慈安太后。

母子关系的不和谐,对同治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他与慈禧唱反调,而且不排除故意为之。

在他大婚前,他联合慈安太后把安德海给杀了,此人是慈禧身边的红人,试想如果母子关系融洽,自己儿子会拆生母的台吗?

而且在他的婚姻大事上,他也没有遵从母亲的意愿。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宫太后为同治选后妃,慈禧比较倾向于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做皇后,她出身正黄旗,性格温顺,比较能迎合和顺从慈禧。而慈安则比较中意蒙古状元崇琦的女儿阿鲁特氏,她能书能诗,德才兼备。

在这种情况下,同治同样与慈禧唱了反调,他选择了阿鲁特氏为后,这让慈禧十分恼火,母子之间的积怨也更深了。

同治对慈禧最大的积怨在于不归政。顺治、康熙都是十四岁就亲政了,但同治到了十四岁,慈禧依然没有归政的意思,似乎是为了拖延时间,还提出等同治大婚之后再归政。

但即便同治大婚后,直到他十九岁死去,慈禧也一直牢牢控制着政权,没有放手。慈禧的擅权令同治很痛苦,作为帝王,他也一样有着帝王的抱负,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无处释放。

面对慈禧的专权,他日益消沉,不想做傀儡皇帝的他,连紫禁城都不愿呆了。纵然后宫五位佳丽,也难解他的郁闷,最终他选择了“出走”。

在近侍太监和伴读载澄的诱导下,同治出走皇宫,走入烟花巷柳,流连于旖旎的美色之中,渐至忘返。

在不少史料中记述,同治是一个不爱读书贪玩的皇帝,甚至连奏章都看不懂,而且在《翁同龢日记》中也这样记载,说他晨读懒洋洋,只是敷衍了事;作文腹内空空,几乎不能成篇;作诗吭吭巴巴,不忍卒读。

结合同治与慈禧爱唱反调来看,并不排除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对母亲反抗的一种方式。母子之间没有培养起亲情的爱意,慈禧对同治的专制,疏于教化,漠不关心,对同治的影响是很大的。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二十前后,十九岁的同治皇帝突然病倒了。慈禧闻讯大惊,之后找人来看,对于同治的病,是天花还是花柳病,说法不一。

官方记载说同治死于天花,而野史则多说他死于花柳病,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则说,他是受到惊吓才死的,而所谓的惊吓,就是慈禧当着生病的他,痛打了皇后阿鲁特氏。

从阿鲁特氏的结局来看,溥仪所言也有可信度。同治死后仅两个月,皇后阿鲁特氏也死了,而且是被饿死的,这背后的黑手只能是慈禧了。

在同治生病期间,作为母亲的慈禧,最重要的事也不是救助自己的儿子,而是抓紧时间再度促成她的垂帘听政。

十一月十日,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义,正式发布上谕,宣布皇太后再度垂帘听政,此时距离同治发病不过二十天的时间。

同治在病榻上苦苦挣扎,生命垂危,而他的母亲慈禧却在垂帘后,大赦天下,为群臣加官晋爵,朝廷内外一片欢腾,这两种场景强烈的对比,也足以说明,同治与慈禧的母子关系到底有多么的冰冷!

所以,同治没有诞下子女,其一在于同治本人,整日游荡于烟花柳巷,无意于后宫嫔妃;其二,罪责就在于慈禧,他对同治疏于关心,与儿子抢饭碗,最终造成了一出家庭悲剧,同治沦丧,早早病死,自然也就无从谈子嗣了。

同治死后,慈禧把对同治的那一套又复制到了光绪身上。

光绪帝

光绪帝

处于强势母亲阴影下的同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傍晚病世,在位十三年,享年十九岁。

同治病逝一小时后,慈禧急令李鸿章的淮军入京,并命内务府大臣荣禄严把宫门,准备完毕后,她才召王公大臣入宫。

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操作,实在看不出她身上有丧子之痛的痕迹。此时对于慈禧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下一颗棋子是谁?其他都是小事。

内阁、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的官员都来了,慈禧第一句话便是“此后垂帘如何?”,大臣们提出“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慈禧在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之后,马上改口道:“以宗社为重,若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

慈禧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只能立幼帝,而选中的皇帝人选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载湉,那时光绪才四岁。

为什么是四岁的载湉,玄机多了。载湉是道光皇帝的孙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论辈分,与同治是同一辈的兄弟。同时,他还管慈禧叫姨妈,醇亲王奕譞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所以,不管从父系,还是母系血统来看,载湉当政,犹如嫁女的最高境界,亲上加亲,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光绪与珍妃

慈禧选中“载”字辈的皇室成员,主要因素在于她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她的皇太后生涯,如果选择“溥”字辈的,她的名分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即使“垂帘听政”也轮不到她了。

更何况,载湉年幼,就像当年的同治一样,可以被她随意摆弄,任其左右,再加上醇亲王比其他亲王更为懦弱,其妹与慈禧的关系也非常好。所以,选择载湉继任皇帝,对慈禧来说,简直是天赐的人选。

但这事儿对于载湉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他虽然当了皇帝,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傀儡地位,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婚姻还是当政,他的一切都是慈禧说了算,一生都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

说到他的婚姻,也是一出悲剧。光绪皇帝性格内向,天生带有软弱的一面,在威严刚烈的慈禧面前,从小就没有什么存在感,或者说从小就给他一种压迫感和恐惧感。

对于慈禧为他选的皇后,他没有发言权,因为皇后隆裕是慈禧太后的侄女,但在感情方面,慈禧就管不到了。

光绪比较钟情于珍嫔,也就是后来被慈禧推入枯井的珍妃。她与隆裕,还有姐姐瑾嫔同时入宫。

珍妃性格活泼,人也聪明,光绪的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一直以来都很压抑,珍妃的出现犹如他生命中的一缕阳光,为他带来了一丝光明,所以,二人的感情很深厚。

虽然光绪喜欢她,但由于她的性格过于张扬,比如过于前卫,喜欢在宫里拍照,以及在宫中做了一些不法之事,比如卖官敛财,这些都导致她在慈禧的心中大打折扣。

不过最让慈禧难以接受的是,珍妃支持光绪变法,所以慈禧对珍妃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打击。

珍妃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变法的欲望更加强烈,帝后两党之争也愈演愈烈,而珍妃就是其中的牺牲品。

一日,李莲英从珍妃宫中搜出几封信,内容显示珍妃与大臣多有往来,暗中帮光绪传递消息。

慈禧遂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为名,被处以掌嘴,但珍妃嘴硬,反唇相讥于慈禧,一下惹得慈禧大怒,对她“袒而杖之”,就是脱下衣服打板子。

这样的耻辱责罚,不仅对珍妃是一种羞辱,对光绪也是一样的。自己钟爱的女子得不到自己的保护,这对光绪打击很大,特别珍妃也是他事业上的好伙伴,对他实施变法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但不论他如何向慈禧求情,也没有阻止珍妃受罚,设身处地想象一下那是的光绪,大概心中也充满了无力感。

后来有野史记载,说就是在这样的责罚下,珍妃失去了她与光绪三个月的孩子。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光绪专宠珍妃,有身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却没诞下一儿半女,这才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以慈禧当时的权力,已远不同于咸丰进代,已然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退一万步,在她的心中,珍妃绝对不能诞下龙子,要生也是皇后隆裕生下皇子,这才符合她的利益。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瀛台,珍妃也被打入冷宫,相爱之人天涯永隔,再无交集。那时光绪才28岁,但他再也没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了。

你说,光绪无子,难道慈禧能逃脱罪责吗?

然而慈禧到死还在铺设着她的权力大网,下一任倒霉蛋就是溥仪。

溥仪与皇后婉容

宣统帝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被囚禁十年的光绪帝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那么下一任皇帝由谁来继任呢?

同治帝死后,慈禧亲点了光绪作为接班人,而在光绪死后,慈禧又亲点了溥仪,而且还是在她死的前一天颁布诏令的。

慈禧之所以选择溥仪,也是有私心的。溥仪是老醇亲王奕譞的孙子,又是荣禄的外孙,在她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统里必须要有叶赫那拉氏的参与。

光绪死后,时隔一天,慈禧也去世了。但慈禧又是如何影响溥仪生育的呢?

慈禧选得这位继任者,到底是否天生身体有缺陷,没有生育能力,我们现在是无法考证的,但有一个事实存在,就是溥仪没有孩子。

而且诸多野史都记载,说溥仪早年在皇宫私生活混乱,导致失去了生育能力。还说皇后婉容私通侍卫,曾生下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被溥仪扔火里了。

辛亥革命后,溥仪堕落到“数典忘祖”,投靠了日本人,而日本人为了更好的利用他,曾将日本侯爵的女儿嫁予溥仪的弟弟溥杰,而且还颁布了一个《帝位继承法》,其中是这样规定的:

清末三帝

皇帝死后,由子继之;如无子,则由孙继之;如无子无孙,则由弟继之;如无弟,则由弟之子继之。

这个规定别有深意,溥仪是无子无孙的人,在他死后,皇位只能由弟或弟之子继任,似乎在暗示溥仪不能生育的事实。

如果溥仪是天生身体有缺陷,慈禧的责任也是有的,选人不慎,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后天造成的疾病,与慈禧也脱不了关系。

从清末三代来看,同治、光绪、宣统,三人都是幼年登基,在皇宫里接受教育,前两位的监管人都是慈禧,但慈禧只管抓权,根本无法起到监护人的作用,所以导致同治叛逆,光绪胆小,两人心理都不太正常。

到了溥仪,慈禧死了,溥仪的成长更陷入疏于管理的地步,不论是隆裕还是璟妃,都在溥仪的心中没什么印象,而且璟妃因无法管教溥仪,拿溥仪生母出气,溥仪生母回家便自尽了。

综上所述,对于清末三代帝王,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慈禧,他们的命运都因慈禧而改变,这其中包括他们的执政、婚姻、爱情以及生育等各个方面。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