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隐居襄阳,未赴南阳(宛) —— 张传玺

诸葛亮,字孔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智勇过人、谋略过人,被誉为"千古奇才"。在三国时期,他长期为刘备效力,给予了刘备重要的战略指导,帮助刘备一统天下的梦想逐渐得以实现。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选择隐居襄阳,而未前往南阳(宛)继续为刘备的儿子刘禅谋划国家大事。这一决定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疑问,人们纷纷猜测他的动机,也对他的选择表示不解。在诸葛亮隐居襄阳的岁月中,他如何度过,又有着怎样的心态和追求?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

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

张传玺

诸葛亮在出仕刘备之前隐居在哪里?关于此事,本来不会成为大的问题。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隐居襄阳,未去南阳”。这里所用的“襄阳”与“南阳”两地名是适应当前讨论此一问题的方便而采用的。“襄阳”为今湖北襄樊市,“南阳”实指东汉的宽县,为今河南南阳市。在历史上最早指明诸葛亮隐居的具体地点的是东晋襄阳人、史学家习凿齿。他所撰《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郡)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①此说是对的。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其根据主要是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②。由此而认为诸葛亮之隐居地不是襄阳,而是今之南阳市,这实是误会。因诸葛亮所说的“南阳”并非宛县,而是南阳郡。他与习凿齿之说不仅不矛盾,而且一致。今之南阳市在两汉、三国时都称“宛”,至隋朝开皇时,才用“南阳”之名称县③。

为了论证“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这一命题,关于西晋永兴(公元304-306年)中,驻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与参军李兴曾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宅、并作《诸葛孔明碣》①以及《水经注·沔水注》记沔水“东怪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等这些事实我就不谈了,在这里想就如下三个问题作些补充论证。

1.诸葛亮为什么会隐居襄阳?

诸葛亮到襄阳和此后隐居于襄阳,是和他少年时代随叔父诸葛玄所过的漂泊生活分不开的。《三国志》本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那么诸葛玄为什么奔来襄阳呢?他与“刘表有旧”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此外,当时襄阳地区的社会比较安定,生活条件较好,士人学者来此避难的很多,这也是诸葛玄奔来襄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刘表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始任荆州刺史的。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加州牧。州的治所原在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汉寿北),可是由于当时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需要,他未去汉寿,而“徒治襄阳”③,而且他从那时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病死的18年间,一直坐镇襄阳。关于他治荆州的情况,史书多所赞誉。如《后汉书》本传:表“开土遂广,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治,其奸滑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充、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又《赵歧传》引歧谓卫将军董承曰:“今海内分崩,惟有荆州境广地胜,西通巴蜀,南当交阯,年谷独登,兵人差全。”当然这不是说荆州到处都是如此,南阳郡的中北部,尤其是宛县一带,就一直处于混战之中。但南阳郡南部及南郡一带,尤其是襄阳地区,是相当安定的。诸葛玄约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任豫章太守,次年为皓所败,携诸葛亮姐弟逃来襄阳,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诸葛玄不久去世,诸葛亮与姐弟等就流落在襄阳,以后安居于隆中。此时他只是十六七岁。

2.诸葛亮为什么未去南阳(宛)?

诸葛亮之所以未去南阳(宛)隐居,是因为当时诸葛玄未去南阳(宛)。诸葛玄未去南阳(宛)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袁术不在南阳(宛)。持“诸葛亮隐居南阳(宛)”点的同志认为,诸葛玄曾是袁术的部属,他离开豫章后投奔到南阳(宛)去了;并推论他把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家庭安置在南阳(宛)后,又只身往襄阳,依刘表。如《诸葛亮受“三顾”处答或人问)一文就说:“如果诸葛亮躬耕在隆中,《出师表》中为何不写作'躬耕于襄阳'呢?何况诸葛玄在袁术部下任职,南阳是袁术地盘,襄阳是袁术敌境。原住南阳,后依刘表,家在南阳,人到襄阳,并不矛盾。”①既有此种观点,因之我们考察一下诸葛玄离开豫章时,袁术在哪里是非常必要的。

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公元189年,“董卓将欲废立,以术为后将军。术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这是袁术占据宛及其附近的开始,时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此后,他为了向南扩展,与刘表不断进行战争。初平二年,孙坚为刘表部将黄祖射杀,“术由是不能胜表”,转而向北发展。初平四年,他放并南阳(宛),“引军人陈留,屯封丘(今属河南)”③。为曹操所败,向东南退至雍丘(今杞县),再向东南退至九江郡阴陵(今安徽风阳南),后赶走扬州刺史陈瑀,占据寿春(今属安徽)。他以惠衢为扬州刺史,自称徐州伯。时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也就是诸葛玄逃离豫章的前一年。此后,袁术长驻寿春,并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在寿春称帝。九月,曹操来攻,袁术大败,“术由是遂衰”①。建安四年,袁术处境日迫,放弃寿春,逃至庐江郡。以后又欲北投袁绍,为曹操截击,复欲还走寿春,行至路上,“呕血斗余而死”②。从上面的考察可以看出,不管诸葛玄曾与袁术有过什么旧的关系,他不可能到南阳(宛)去投奔袁术。因为诸葛玄离开豫章时,袁术早已不在南阳(宛),而是在寿春,此两地相距有千里之遥。

其二,南阳(宛)一带是军阀争夺剧烈、战火不断燃烧的地区。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袁术离开南阳(宛)北上后,南阳(宛)就成了各家军阀争夺之地。刘表的军队已推进到宛县城南。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董卓的余部张济自关中来奔,与刘表争夺此地。在进攻穰城(今邓县)时,为流矢射死。其侄张绣率众占据宛。次年正月,曹操来攻,张绣先降后叛,战争一直打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一月,张绣再降曹操,南阳(宛)始稍稍平定。南阳(宛)处于战争状态时,不仅无外地人到此处避难;相反地,本地有条件的人,也多纷纷南避襄阳。这是诸葛玄叔侄不来南阳(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诸葛亮青年时代的事迹都在襄阳。

诸葛亮青年时代住在襄阳,他的事迹当然也在襄阳。他的事迹很多,考察一下他的朋友与襄阳的关系一事,对我们的论题是有益的。

诸葛亮的朋友的籍贯并不一样,太体说来,可分两类。一为土著,以庞德公为最有名,其子山民为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的侄儿庞统(字士元),还有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宜城人向朗都是名士。一为外来地客,如颖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县)司马(字德操)、徐庶(字元直)、石广元、博陵崔州平、汝南(治平舆,今属河南)孟公威等。(三国志·王条传》:条日:“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此言不虚。庞德公即说:“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①

证明这些人之间都是在襄阳交往的事例很多。《襄阳记》日:“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操尝造德公,值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客当来就我与庞公谭。其妻子皆罗列拜于堂下,奔走供设。须典,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②孔明、德操到庞德公家一事当然是在襄阳;庞德公渡河沔祀先人墓须臾而回,当然也是在襄阳。《庞统传》还说庞统去见司马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由此事可见司马徽在襄阳也从事一些农桑生涯。大约这些避难襄阳的人士的生活方式与诸葛亮基本相同,都“躬耕陇亩”。还有一事,就是孟公威回乡的路线方向问题。(魏略)日:“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从地理位置看,汝南在南阳(宛)之正东,在襄阳的东北。如自南阳(宛)去汝南是东行。如自襄阳去汝南,先要北行至新野(今属河南),绕过今之桐柏山脉,再东北行。由此看来,孟公威思乡欲北归,他当时是在襄阳,而非在南阳(宛)。从上面对三个问题的考察来看,说“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应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张传玺 山东日照人,1927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教授,国家教委全国中学历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曾到我国台湾及日本、韩国、新加坡讲学。主要著作有《秦汉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纲》《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剪伯赞传》等10余种,发表论文及有关云南傣族、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00余篇。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