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分明是谋权篡位上位的 后世人为何很少骂他

  对明朝皇帝朱迪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有趣的历史小边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朱迪显然是一个“寻求权力和篡夺王位”的人。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很少责骂他?

  纵观朱迪靖难之战的始末,我们会发现朱迪简直就是古代反王中最“秀”的一个。除了叛乱的过程,他用政治秀把非法政权变成合法政权,让政权获得国际地位的做法简直令人惊叹。历史上叛乱的王子数不胜数,但只有朱迪成功了。

  历史是赢家写的,所以后人习惯性地称这场战争为“靖难”,却不知道这两个字充满了悖论。作为国王,我觊觎皇权,以普通人的身份夺权,以叔叔的身份谋侄。靖哪个门子难?

  那么,为什么后世很少有人攻击朱迪的非法军事行动呢?

  这是因为他的政治表演太充分了。朱迪本人对宣传合法性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战争不能标记为正义之战,反国王的帽子就不能摘下来。因此,自从他派兵以来,他就开始秘密推进“合法化项目”。这个大项目一直持续到世界和平的永乐时期。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项目甚至比叛逆本身更难实施。他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来证明朱云文集团是非法的(合法化项目的前半部分),并使他所取代的行为合法化(合法化项目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在战争期间实施,后半部分主要在战后实施。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

  这种“套路”在史料中并不少见,但任何“清君侧”的反王,说辞都惊人地一致。显然,朱迪的“秀”不会那么低端,那么没有新意。

  “太祖高皇帝开基创业,平定世界,用心30年,纪纲法度,布画大定,就像起居室,与人住在一起,做官不修政事,不守法度,如拆毁房屋,想安定下来,宁可合理?”

  在此期间,朱迪将矛头指向朝鲜“奸党”,并试图指责朱云文“改变祖先制度”。这就像他给人民的一剂预防针。夺位后,合法化项目的重点迅速从“清君侧”转向攻击朱云文重组。

  “如果你是一个军民利益者,你可以因为时间而受益。既然军民利益无关紧要,为什么还要更张?况且前人创立制度意义深远。如果你长期走下去,你会改变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它会被打败。快速改革和复制旧制度。”

  战争结束后,世界太平了,朱迪成了新的皇帝老子。上台后,他立即说了上面的话。更巧妙的是,朱迪一直在谈论普通人,说朱云文改变了祖先的制度,但从来没有提到朱云文改变祖先制度的初衷——削减诸侯。他叛逆的根本原因是削减诸侯。为什么朱迪不在这一点上写一本大书呢?

  这就是朱迪的狡猾。当他是藩王的时候,他和任何人一起工作,但一旦他成为皇帝,他就会成为削藩最忠实的支持者。朱迪成功后,宁王、齐王等藩王似乎在朱迪身上看到了出路,但朱迪怎么能允许同样的故事再次重演呢?在这个时候,如果他用战争开始时的说法来攻击削藩,他无疑会举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开始,皇帝焚书坑儒的行为被万人指责,却不知道这是一个合格的开国皇帝必备的手段。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朱迪也是开国皇帝。他推翻了大明的正统,传播了大明的国号,但从那时起,皇权将继续在朱迪,而不是王子朱彪。从这个角度来看,盗窃也是开国。

  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万象更新,那些旧日的糟粕将是巨大的。然而,朱迪烧的东西有点不一样。

  四年六月建文:

  "上得群臣建文时所上谋策,悉命焚之。"

  四年十月建文:

  “在宫中得建文时,群臣所上封了1000多个通行证,披露了一两个有干犯,命翰林院侍读解缙等。关系军马钱粮的数量是留下来的,剩下的干犯都被烧掉了。”

  朱迪烧了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在《三国志》中援引一段记载:

  “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行李书籍珍宝,俘虏其众。在公收绍书中,要许下军人书,”

  曹操可以在官渡以少胜多杀死袁绍。据估计,他甚至没有想到这一点。回忆起在这场决战爆发之前,曹军账下的许多人才已经准备好换工作,并给老袁发了一封求职信。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思维,这种人不值得使用,他们应该收集证据并抓住它并杀死它。

  然而,曹操知道他的统治基础非常脆弱,如果他进行清算,损失最大的是他自己。因此,曹操的策略是既往的责任。他烧掉了所有与袁绍秘密交流的信件,放过了大量的墙草。《三国志》对焚烧书籍的记录模糊不清。我们不知道曹操是在文武大臣面前还是私下里这样做。

  但《明史》中的记载更清楚,朱棣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所以自然是在公共场合进行的。

  这种做法的动机至少有三种:

  最肤浅的层次是烧掉臣子联系云文小儿的证据,赦免世界,招揽忠于建文帝的可用臣子。这个动机和曹操没什么区别;

  更深入的是,朱迪想借此机会抹去一些记录阴暗面的奏章,消除自己谋反的证据;

  最深入的是消除朱允炆集团的合法性。

  在此之前,我们总结了朱迪“合法化项目”的实施步骤和项目的生命周期。朱迪抓住了朱云文违反祖先制度的行为,但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削减诸侯制度。然而,无论是从朱云文的性格还是朱云文在现有历史资料中的政策来看,他都没有违反《皇明祖先训练》(如果这就是朱迪所说的祖先制度)。

  朱棣唯一能攻击朱允炆的证据就是《奉天靖难记》中出现的:

  “虽然今天没有宰相,但是六部官增到了最好的,不是宰相,而是六丞相。”

  《奉天靖难记》是一部类似于号召的作品。它的目的是给朱允炆泼脏水,证明奉天军是王者之师,所以有多少夸张是不言而喻的。但即便如此,只有这样一种罪行可以直接攻击朱允炆,这根本无法确定朱允炆违反祖先制度的罪行。

  所以不难理解朱迪为什么坚持烧书。

  从表面上看,他似乎给了大臣们一个台阶,让他们为自己服务。事实上,他们想烧掉朱云文所有的法律证据,这样他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扣上帽子,泼脏水。

  朱棣的焚书令人惊叹。即使大臣们明白朱棣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栽赃中种植朱允炆,也没有人会站出来提出异议。为什么?朱棣手下的文武大臣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靖难以开始投靠朱棣的燕王私党,另一类是刚刚得到朱棣宽恕的朱允炆。朱棣的私党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朱棣巩固合法性,朱允羲一党刚刚受到朱棣的恩惠,如果不借坡下驴不是太命长吗?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痕迹之。而且想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朱迪靖成功后的第三年,他派马和去西洋做了巨大的行动。然而,明史给出的理由本末倒置。“示中国富强”的根本原因被放在后面,而“欲痕之”则被称为主要原因。

  在郑和与其他国家交流的官方文件中,我们看不到他努力寻找建文帝。为什么?即使郑和船队有成千上万的人,也很难在世界各地找到一个人的下落。没有各国的力量,无疑是大海捞针。什么时候能找到?

  事实上,朱迪早就知道朱允炆的结局了。也许他当时看到了朱允炆的焦尸。然而,当时他还没有完成“合法化项目”,所以他制造了一种错觉,认为他没有死,这让世界看到他想找到惠帝来对抗对方。

  “意外建文是权奸逼胁,合宫自焚。”

  ——《明实录》

  当大明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时,朱迪的口风立即改变,他承认了朱云文的死。为什么朱迪的表现如此矛盾?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合法性项目,所以没有必要隐藏它。换句话说,朱云文可以死了。

  “二等只顺天道,恪守我言,循理安分,不得违反,不得欺寡,不得凌弱,共享和平之福。”

  看,其实朱迪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了王权天授的真正天子,开始致力于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上述文字几乎出现在郑和提交给海外国王的每一本国书中。

  千古以来,为什么会有一个像朱迪一样表演政治秀的完美反王?大汉七王揭竿而起,依靠半壁江山与天子势均力敌的较量,朱迪无法凭借东北一角的星火燎原,因为他们不注重“合法性工程”,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反王。

  然而,历史无法隐藏明眼人,真相迟早会被有心人挖出来。难怪刘伯温的儿子坦言:

  “殿下百世后,逃不掉‘篡’字。”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奉天靖难记》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