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它在古代为何能占据中心位?

  有一种家禽,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西游记》中的第二兄弟,在汉字“家”中有它的形象,它是猪。在古代,猪肉被牛羊肉攻击,被误解,没有人关心,直到明清时期,猪肉底部反弹,强烈反击。猪的味道很复杂,反映了世界的变化。

  那么,猪肉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击败牛羊肉,占据桌子的C位置呢?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宝宝心里“苦”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社姬都太牢;诸侯社姬都少牢。太监(注: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为太监)以牛羊猪为主,少监只有羊猪套餐。牛羊猪看似地位平等,其实不是。《国语楚语下》明确指出:“天子食太牢,牛羊三牲俱全,诸侯食牛,清食羊,医生食猪,士食鱼烤,普通人食菜。猪的地位明显低于牛羊。《国语·越语》又载:“生丈夫,二壶酒,狗;生女人,二壶酒,一豚。“按照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狗的地位比猪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民间对猪肉的误解。人们常常以“君子不吃海豚”为由嘲笑猪肉。事实上,这句话来自《礼记·少仪》。原文是:“君子不吃东西。”这意味着绅士不吃人肠猪肠,以示仁爱。后来,在引用注释时,出现了错误,导致虚假和持续的误解。

  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中补充道:“猪肉有点冷,有小毒。猪肉可以闭合血液,削弱肌肉和骨骼,虚弱的肌肉。”猪肉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长期过量食用,导致肥胖、肿胀、血管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李时珍指出,多吃猪肉的副作用并没有错,但受医疗技术的限制,其病因一般是“小毒”。误解非常受伤,牛羊偷快乐,猪宝心里苦。

  餐桌上的“辛酸”

  猪肉曾经落后于牛、羊、猪之间的餐桌之战。牛体格强壮,适应性强,性格温顺,可以帮助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汉朝将牛列入禁屠名单。《汉律》规定:“不要屠杀牙齿。”元代农学家王震在《农业书籍》中重申:“农业是牛的书,为世界做出了贡献。”牛肉逐渐淡出肉类行列,国王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在猪和羊之间进行的。

  汉代常有“千足猪(250头猪)”和“千足羊(250头羊)”的记载。到了南北朝,受游牧民族习俗的影响,养猪规模迅速萎缩。《洛阳伽蓝记》说:“羊是陆产之最”。唐代,食羊成为主流。北宋《太平广记》记载了105种唐代美食,其中羊肉47种,猪肉只有12种。

  在北宋,虽然“御厨止羊肉”已经成为祖先的家法,但御厨每天的羊肉消费量仍然很高。宋真宗有350只,宋仁宗有280只,宋英宗有40只。宋神宗引进猪肉是为了省钱。有一年,羊肉消费量为43463公斤,猪肉只有4131公斤。两者的比例差别很大,猪肉很难上桌。

  北宋民间流传着“苏文熟、吃羊肉、吃苏文生、吃菜汤”的民谣,可见羊的关注。苏轼本人也是一名羊肉控制员。他被降职到惠州,发明了美味的食物“烤羊脊”。他在给弟弟苏哲的信中写道:“你得把微肉放在牙齿之间,比如吃蟹爪。”羊肉尝起来像螃蟹,苏坡肉表示不满。

  味甘“咸”平

  牛、羊、猪有三种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的细微差别决定了餐桌之王的所有权。肉富含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氮基酸等营养物质。经常吃肉可以调节免疫力,延缓衰老,增强身体健康。

  牛肉、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比猪肉更适合人体吸收。《本草纲目》认为,牛肉可以“安中益气,养脾胃,补虚壮骨,消除水肿和水分。”适合生长发育、病后护理的人。然而,牛在古代是一种受保护的牲畜,吃牛肉只是一种奢望。

  羊肉质地细腻,脂肪和胆固醇比牛肉和猪肉少。中医指出:“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益气,养胆明目,治虚寒,五劳七伤。”然而,羊肉是温暖的,经常吃很容易生气,而且肉味很浓。因此,在炎热的季节、发烧和胃肠功能差的人不应该吃羊肉。

  猪肉具有骨瘦肉、肌腱少、肉多的特点,烹饪后味道特别美味。猪肉味甘咸平,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滋润肌肤的功效,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产后血虚的人群。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相比之下,猪肉更脚踏实地,you can you up。

  “辣”这么厉害

  明初,猪肉迎来了春天。永乐年间,御膳菜单中猪肉6斤,羊肉5斤,猪肉超越。明末,光禄寺统计了宫廷一年的牲畜消费,猪18900头,羊10750头。面对后来居上的猪肉,李时珍不得不在《本草纲目》中承认:“猪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

  在清朝,“猪强羊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清朝乾隆49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举行除夕晚宴。家猪和野猪肉花费90公斤,羊肉只花费20公斤。2018年,中国猪肉产量5469万吨,5595万吨,人均消费约40公斤,是羊肉产量和销量的十倍。猪肉无疑已经成为餐桌之王。

  “甜蜜”的隐情

  猪肉的名字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国人口近600万,清末人口飙升至4.3亿。在有限的土地上,只有生产更多的食物才能满足强劲的供应需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解决办法是让位于水产养殖业的农业,这直接导致了前者的衰落。

  猪具有耐粗饲、圈养的特点,在明清时期,地少人多,显得尤为重要。猪粪作为肥料,可以为土地补充有机肥。清代文人蒲松龄在《养蚕经》中坦言:“年与猪,使养,卖后只取其本,一年积粪二十车,多者按车给价,少者使卖猪赔偿。也就是说,猪粪积肥不仅可以补贴家庭,还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形成农畜生产的良性循环。蒲松龄强调“棚内猪多,米多,养猪是种田的重中之重。当时养猪突出了更高的性价比。

  养猪的优势是养羊的弱点。羊以高纤维植物为饲料。据《沈氏农书》记载,江南养11座山需要1500公斤饲料,其中自采桑叶1000多公斤,草叶饲料7000公斤需要外购,总共花费6到2银,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猪的产肉率明显高于羊。有记载显示:“猪,易产皮厚而宽,重至200多公斤。”而“大羊只有50或60公斤。”此外,猪的繁殖率远远高于羊。明朝的历史资料说:“母猪一个孩子可以抚养14个孩子。”猪肉具有许多优点,符合《纽约时报》的发展,接近民生的需要,奠定了中国肉类C的宝座。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