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并无大才,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辅佐他?

  众所周知,刘备没有天赋。诸葛亮隐居期间,南方孙权集团和北方曹操集团实力雄厚。此时,孙权占据了“地理位置”,继承了父亲和兄弟的基础。曹操占据了“时间”,统一了北方,实力最强。 与他们相比,刘备是个小兵。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帮助他?

  诚心

  刘备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三顾而往,尤其是第三次,在诸葛亮“无礼”的情况下,刘备对诸葛亮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诚意。

  当时,刘备47岁,以仁义著称,世界闻名;诸葛亮27岁,在南阳耕耘,默默无闻。他们在年龄、地位和身份上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真诚真的感动了诸葛亮。

  仁心

  在地方政治中,刘备留下了与人民秋天毫无犯罪的仁义美誉。在这方面,知识渊博的诸葛亮应该早就听说过了。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对刘备的“仁”有着密切的感受。当诸葛亮拒绝和刘备一起出山时,刘备“泪流满面”,发自内心地说:“先生不能出来,就像苍生何一样”。

  正是刘备对世界的真诚感受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作为一名正统文人和政治家,诸葛亮必须有他的道德标准来帮助他选择什么样的主人。刘备的“仁慈”正好符合他的道德标准。因此,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也就是说,他选择了道德、正确的道路和追求正义的事业。


  雄心

  在小说第二十一次关于煮酒的英雄中,曹操有着独特的洞察力,看到落魄的刘备是世界上的英雄。和曹操一样,诸葛亮也有着独特的洞察力。他清楚地知道,刘备努力工作的最终原因是他做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与管仲乐毅相比,诸葛亮只有在雄心勃勃的刘备身上,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诸葛亮选择刘备,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明智的,两人建立了亲密和谐的君臣关系。但事情有两面性,正如司马徽所说,虽然诸葛亮得到了一个明朝的国王,但“不是当时”,所谓的“不是当时”,是指当时的政治形势,意味着诸葛亮最终想实现他恢复汉朝,统一中原的政治理想,其难度可以说是“困难的天空”。

  不仅司马徽有这样的预测,诸葛亮的几个朋友也有这样的预测。他们认为诸葛亮出山是逆天而动的,注定要努力工作。事实上,从现实情况来看,刘备将失去士兵,四处奔波,甚至没有立足点;

  从长远目标来看,时间不利。他想统一中原,恢复汉朝,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诸葛亮从不利方面选择刘备意味着他选择了一条与“时间”抗争的道路,一条很可能劳无功的道路。旁观者清楚地看到了“时间”。诸葛亮会成为“当局的粉丝”吗?事实并非如此。

  第三十六次,当徐舒向诸葛亮推荐刘备时,他对刘备并不乐观,认为跟随刘备是“牺牲”,即无辜的受害者。既然诸葛亮知道“天时”不利,为什么要毫不犹豫地跟着刘备出山?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回报刘备的“善良”,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实现他所追求的正义事业。他“虽然知道自己的命运,但他会尽一切努力,想向世界伸张正义”。诸葛亮知道“命运”是不利的,但为了伸张正义,实现“复兴汉朝”的政治目标,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士人的使命和责任。

  此外,诸葛亮相信“事在人为”,他相信自己的智慧和策略,“天时”的不利可能注定会失败。当诸葛亮第37次与刘备谈论世界大势时,他认为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不仅是“天时”,还有“人谋”。因此,诸葛亮永远不会“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要充分发挥“人谋”的作用,把“不利”变成“有利”。

  值得怀疑的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观点大多体现了诸葛亮“知其不能为之”的精神。作者认为,更准确的应该是“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做的”的精神。因为,它体现了诸葛亮自信、乐观、务实、吃苦的精神。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诸葛亮积极策划,四处奔波,最终协助弱势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目标。

  可以说,从出山到辅助刘备蜀皇帝(207-221),14年是诸葛亮“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努力工作”的奋斗历史和成功历史。如果诸葛亮在出山前是一名隐士,他的选择是有前途的,这反映了他积极加入这个世界的精神。所以选择刘备,是儒家“加入世界”精神的又一大步,选择正义事业,选择逆流而上,选择努力工作。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