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之役”的经过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软弱吗?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此时宋辽两国相互攻击已达25年。在此期间,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燕云十六州,均遭惨败。自周世宗郭荣时代成立以来,宋太祖赵匡胤强化的精锐禁军损失惨重。而辽国名将耶律休哥也多次入侵宋境,却被宋初名将、太宗赵光义大叔、上党名将李继隆打败。双方围绕燕云十六州反复拔河,但国境线始终保持着后周末的样子:辽占据了当年石敬堂割给辽的燕云十六州的大部分,而北宋占据了周世宗郭荣收复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英、莫二州,即关南十县。

  就在景德元年秋天,辽国太后萧绰(又称萧燕燕)带领辽军精锐20多万人入侵宋朝。宋朝也尽了最大努力,起禁军20多万人抵抗。宋真宗赵恒终于亲征,抵达禅州与辽军对峙。这是宋辽相争以来第一次皇帝VS皇帝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宋史上被称为“景德之战”。

  景德之战的结果是,宋朝在禅州与辽国签署了和平协议,当时宋朝有战略主动权,占据了巨大的军事优势,并将辽军安全返回宋朝,切断了撤退,每年给辽国30万元,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几千年来,无数人为宋朝感到遗憾。即使仁宗朝的宰相和一代著名的富碧出使辽国,他们仍然傲慢地在辽国朝廷上说:“如果不是真正的皇帝,禅宗州的辽军精英将无人返回辽国”,辽国的君主和臣民没有反驳和默认。那宋真宗为什么要在占优势的情况下与辽国达成和平协议呢?只是因为宋真宗懦弱吗?今日,杜少就来谈谈宋辽禅渊之盟能够实现的前因后果。

  首先,辽国决定斩首,宋辽的军事实力不再处于巅峰

  赵恒登基后,宋真宗向辽国示好,表达了和平的意愿。但为什么实际掌权的萧太后会置之不理,带领辽国主力南侵呢?这可能与辽国的国内局势有关。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十二岁登基,大权落入萧太后手中。她利用自己年轻时的爱人韩德让,两人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形同夫妻。辽国在两人的领导下,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在汉代中原王朝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主少国疑,女主乱国”。宋太宗第二次北伐燕云被这种错觉蒙蔽了双眼。没想到辽国的“孤儿寡母”却顶住了压力,把北宋打得很尴尬。现在宋朝换了真宗皇帝,萧太后自然不会错过机会。一方面,他可以通过南侵巩固自己的军权。辽国军事贵族通过战利品进一步笼络。另一方面,也是宋太宗赵光义欺负孤儿寡母的报仇。这一次,辽国找南侵的借口也很有意思:收复当年被后周世宗郭荣夺走的关南十县。宋朝不是要收复燕云吗?还要收复燕云!

  辽国二十多万军队的入侵,是经过充分准备的,之前做过多次小规模试探进攻。只有一个目标:打下东京开封府,摧毁北宋政权。五代后晋时期,辽国皇帝耶律德光曾率契丹铁骑打开封。然而,鉴于中原太难统治,刘志远在后晋河东的节日里捡到了一个大便宜,中原建立了后汉政权。一般来说,辽国的“斩首行动”风险很大。像北宋这样统一深厚的国家,首都不一定会死,除非北宋的统治者是宋徽宗和宋钦宗,后世的“靖康之变”实际上是人为灾难,当时北宋的力量仍然很强大。此时宋真宗赵恒显然不是“徽钦二帝”,其执政能力远高于后者。

  但辽国斩首并非不可能:宋太宗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后,宋军整体进入守势。在真宗年间,潘美、曹斌等北宋开国的名将已经枯萎,北宋禁军的整体实力有所下降,禁军中充斥着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然而,辽国并没有好多少。当年打败赵光义的耶律斜云、耶律休哥等名将也去世了,军队也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巅峰不在。这场战争到底会发生什么,无论是萧太后,还是宋真宗,心里都没有底。

  2.宋朝的对策:定州预设战场

  辽军刚入侵时,宋朝宰相寇准制定了作战方针,如下:

  一、万一敌骑已经在北州以南,即自定州发3万多人,俾将桑赞等结阵南趋镇州,再让河东雷有最终部兵由土门会定。审量事情,邢、明间,銮舆才能顺动。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战,以应魏能等,作会合之势。二、万一敌人在镇定郊筑栅,定州兵不能来,邢、明之北逐渐被侵掠,必须分为三路精兵,只需要将军会合,让魏能等蜿蜒东下,在城市附近牵制,敌人必须担心,不敢深入讨论。三、如果车开不好,益恐蕃贼会杀死生物,或者革露亲举,也要度过大河,幸运的是,就近易为制定,将合控宋史

  这个战斗计划的核心和预设战场是河北定州。河北省禁军精英10万人,被称为“定州阵”,由镇、定、高阳关三路部署。整个宋朝都相信,辽军如此大规模的行动,不敢绕过定州阵,把“10万人”剑放在自己身后。

  然而,事实发展总是出乎意料的。辽军20万主力南侵后,从幽州出发,直接攻击河北保州、威虏军、北平寨。但这一地区是宋军在河北重点经营的军镇,也有杨延昭(杨家将第二代,杨业长子,演义中的杨六郎)、杨嗣、张凝等一批中级军官稳稳打防守反击,辽军损失惨重,但一个城寨都没有打下来。这里暴露了一个问题,辽军野战多,攻城不足。只要宋军死守,辽军基本没有办法。这样的辽军,是不能硬碰定州十万宋军主力的。萧太后立即作出决定,无论定州如何,直接南下攻击颍州(今河北河间)。结果颍州坚城,辽军死亡3万多人却没有攻下。萧太后很生气,但后果也很严重:不打坚城,都不打,发挥我们骑兵四条腿的优势,都绕过去,穿插迂回,直奔开封!

  宋军的劣势显现出来了,没有大规模的骑兵,赶不上辽军!辽军终于进入河北腹地,夺取了祁州(今河北安国)等几乎没有守军的小城市。之后,他们一路南下,很快绕过了开封的最后一道屏障。河北省重要城镇的大名府和大军兵都在北城下,有禅州(今河南濮阳)。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城市说绕过去就绕过去?因为河北大地是平原地区,没有危险可守,如果你不让别人绕过去,你就会在野战中获胜。此时的宋军,已不再是宋初列阵能在平原与辽军争胜的百战精锐。辽军近二十万精锐,兵临黄河,离开封一步之遥。这极大地超出了宋朝的预期。寇准的三项作战政策直接跨越了第一条和第二条,进入了第三条:皇帝的亲征。

  三、禅州对峙,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主动占领

  此时的战争形势是,辽军深入河北腹地,切断了开封与河北守军的联系。但辽军,也被定州大阵切断了退路,切断了与燕云辽国土的联系。当时,杨延昭虽然只是一名中层军官,但却是杨家将门的第二代,手握万余人马。战后,真宗皇帝给了他便宜的行事权,不受河北镇、定、高阳关三路教练王超的控制。他灵活,带领少数骑兵不断袭击河北零星的辽军,跨越宋辽边境,反击辽国。整个河北大地,乱成一锅粥。

  然而,开封的宋真宗一开始并不了解这种情况。大军临黄河,真宗乃至全朝廷都认为,禅州以北已沦陷。因此,根据寇准的计划,真宗要率领开封十万禁军到禅州与辽军决一雌雄。此时,副相参知政事王钦若劝真宗迁都升州(南唐旧都金陵),因为他是江南人。而签署枢密院事的陈耀老是四川人,建议真宗迁都益州(成都)。寇准总理说:“把献策者斩首祭旗,然后北伐。若采取二策,人心崩溃,敌骑深入,天下怎能保存?四百年后,在大明北京朝堂,面对瓦拉的铁骑,于谦力挽狂澜,不知道是否想起寇准这位宋朝宰相。

  真宗决定亲征,率十万宋军北抵禅州。并在寇准的建议下,派副相王钦若出判大名府(宋代任宰执出知州府,均称判决,以示尊权重),牵制辽军。半途而废,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死亡的消息传来,于是真宗命副相王旦回到东京开封府。临行前,王旦问真宗:“十天不胜,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说:“立王子。可见,真宗已经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并提前安排了后事。在去禅州的路上,有传言说皇帝要去金陵巡逻,真宗也动摇了。寇准立劝说。与此同时,殿前司令使高琼说:“大多数禁军士兵都是北方人。如果他们不想南下金陵,恐怕他们会陷入混乱。“真宗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要说这次亲征,真宗皇帝最正确的决定就是重启闲置的名将李继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李继隆是辽将耶律休哥一生的敌人。他的妹妹是太宗赵光义的皇后。然而,太宗死后,他的妹妹准备强行改立太宗长子赵元佐为新皇,不顾现有的王子。事败后,李继隆被牵连闲置。在生死关头,李继隆重出江湖,率领这支战斗经验不足的开封禁军,在禅州刚刚顶住辽军的猛攻,形成僵局。而出判大名府的副相王钦若,虽然之前主张逃跑,但在大名府却以劣势兵力顶住了辽国偏师的进攻。可以说,李继隆、王钦若在达成合议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禅州,又称禅渊,南北跨黄河为城,南城大而北城小,南城比北城安全,但宋军主力布防在北城。由于北城可以说靠近辽军营地,群臣建议皇帝驻扎在南城。寇准则力主真宗亲赴北城,鼓舞前线士气。禁军统帅殿前司令使高琼甚至说:“陛下如不过河,河北人如丧考!签署枢密院事的冯拯责骂高琼不知道如何说话,但高琼说:“你把这篇文章提升到了二府。今天,敌人骑着现在,指责我粗鲁。你为什么不写一首诗来回报敌人的骑行呢!此时已是真宗年间,武将敢如此与文臣交谈,可见局势危急到什么程度。高琼直接命令士兵将真宗皇帝带到北城。出乎意料的是,当大宋皇帝的金色顶盖出现在城头时,北宋的禁军声势磅礴,山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声音十几里。近三十年来,大宋皇帝再次来到军队。

  宋真宗赵恒皇家驾驶亲征宋真宗

  此后,李继隆与辽军主教练萧挞凛大战,辽军大败,被李继隆追杀十多英里。辽军指挥官萧挞凛勇敢,率领数十名轻人骑在禅州城下巡逻,被宋军意外射杀。辽军失去了指挥官,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听说他们死了,哭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