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什么推行小篆?详解小篆的书写特色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了测量和文字,那么秦朝为什么要实施小篆呢?小篆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的解释,然后向下看~

  《说文解字·叙述》记载“丞相李斯乃演奏同样,但他不与秦文合作。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不敬作《博学篇》,都取历史大篆,或相当省改,所谓小篆也是。”可见,小篆是从周文大篆演变而来的。在周文的基础上,李斯删除了复杂性和简化性,废除了异体,创造了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这种风格更加简化,线条均匀,字符呈垂直趋势。它不仅是中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一些小篆是铸在铁器上的,一些雕刻在世杰和石碑上的。字大小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整齐,是小篆的精髓和代表。


  它的代表作有《秦山刻石》的残部,只有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两石真迹拓片,《会稽》、《宜山》后人抄本传世,据说上述刻石都是李斯写的。

  泰山记得石也叫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丞相李斯写的。石高4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为“颂秦德”。原残石现存岱庙字体小篆。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笔画流畅,笔画如铁线;结构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整齐,代表小篆。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的精华,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学者之宗。也是传国之宝。”

  宜山刻石俗称宜山碑,是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宜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说”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公元前209年刻有二世诏书。其石久佚。现在看到的都是后抄写,虽然失去了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圆,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秦诏版是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写的,记录了秦始皇颁布的圣旨内容。它的笔画很有力量,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整齐,前后有趣。

  特点

  1、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水平垂直,圆度均匀,厚度基本一致。所有的水平和垂直画都是平行的,所有的笔画都是圆的,圆的,圆的,圆的,圆的,圆的,有趣的。

  3、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的平衡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还存在于单词的局部对称和弧形笔画左右倾斜的对称。

  4、上紧下松,小篆的主体大部分在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笔画在下部,上笔画可以耸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