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的辉煌战役:鲜为人知的大唐灭印度之战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去世,中国陷入混乱。叛徒阿罗顺其自立,侵占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远,唐廷不为人知。

  1、战争背景

  初唐时期,洋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是佛陀诞生的地方,全国都崇尚佛教。东西南北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天佛法,历尽艰辛,向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其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相当勇敢,东征西讨,象不松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外四天竺国。看到大唐高僧,喜不自禁地对唐僧说:“还闻汝国有圣人出生,你能给我解释圣迹吗?唐僧和摩迦陀王略述了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番夷众国声誉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说,我当东行面圣,朝眺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了十多年,收集了650多部经论,带回了中土。摩迦陀王多也派使臣与唐僧东来,向太宗皇帝致敬。太宗亦喜,命云骑怀榜,持节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说:“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交往过,今摩诃震旦有圣人派使到这里,理当拜迎。"是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诏。复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向太宗致敬。两国遂建交往。

  2、战争过程

  王玄策自愿要求造诣接管天竺的艰苦工作。否则,他将在这个千里之外露宿,遭受荒野、沙漠、风和砾石的痛苦。没有皇帝的名字,没有人愿意来。但王玄策却自己报名了,为什么他自己也很清楚。太宗非常高兴,一个接一个地给了他很多奖励。临行前,他还要求他抓住蒋师仁作为副史,带走唐僧的徒弟辩机和尚作为翻译。从骑50多人,从长安出发,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个月,终于进入了天竺。

  唐灭印度之战 薄谔是和尚,但说话很容易,但江师仁从长安开始,一路上没有停止抱怨,一直唠叨到天竺。他们没有想到更糟糕的运气:摩迦陀王死了,阿罗顺篡夺了王位。当他们听说唐朝使节进入时,他们派了2000名士兵伏击。

  最后,玄策、师仁和50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战场。虽然他们很慌乱,但他们被排成雁行阵,把辩机夹在阵中,努力杀出丛围,直奔吐蕃。松赞干布闻讯带着千骑帮忙。结果,他们只救了玄策、师仁和辩机。他们从骑行中死亡,全队被摧毁。

  玄策大怒之余,呼吁邻近军府的节日使者,以及附近唐朝的国家,集兵马万余人,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一战击败天竺数万头像骑,直接带茶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全心全意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技能,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三个多月,最后攻得茶叶和罗城兵溃城破城。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3000人,另一半冲进恒河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布一接战就溃不成军,阿罗顺则别无选择,只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然后收集一些散兵残将,反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置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阿罗顺那,余众全坑杀。阿罗顺那的妻子依然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打破,逃跑,降落。到目前为止,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获580多块土地。

  因为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想顺势而为,然后东天竺就死了。东天竺王的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着送牛马三万头,弓刀流氓财宝,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和一群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喜出望外,下诏赏玄策,授朝散博士。

  当真是英雄风流无数,刀马到处都是汉土,出尘有诗赞:

  沙漠狼峰孤烟直,天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诽谤战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古骑郎。

  3、王玄策:大唐一人屠杀印度之战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这时,天竺发生了政变,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2000名士兵伏击。从骑多死亡的王玄策,玄策被俘拘留。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从印度大陆北上骑马,穿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为目标,一路来到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王中之王嫁给文成公主的名义,向尼泊尔借了7000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呼吁临近唐各部军府的节度使和附近唐藩属国,集兵马万余人,自担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奔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后也派兵1200人帮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在一场战斗中击败了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吃一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比如梯子、扔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的士兵崩溃了。玄策一路追来,杀死了3000名天竺士兵。天竺士兵溺水1万多人,被俘1万多人。阿罗顺便逃回了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 而且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国军团)一接战就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出兵。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而为,然后去世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着送牛马一万头,弓刀流氓一些财宝,向唐师谢罪,示臣服唐朝。玄策只是罢兵回朝报职,把阿罗顺的枷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赏玄策,授散朝医生。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他的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拜佛。中国的谦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钦佩。因为他在中国什么都没做,所以没有特别的晋升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其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没那么显眼。从印度回来后,只是辛苦就结束了,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了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并没有被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遣使随后来到中国。贞观17年3月,唐派行卫尉寺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贞观19年正月抵达摩揭陀国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在尸罗迭多死之前,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30人中全部被俘,自己奔吐蕃西境求助。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1200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说是Auvarman)兵七千骑和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虏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据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佳(今印度达班加北)国,参观摩诃菩提寺五年,敬佛归来。

  玄策多次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有十卷《中天竺国行记》和三卷图片。今天只有片段文字,散布在《法园珠林》中、《诸经要集》、《释迦牟尼方志》。近年来,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佛像标题。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