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明军彻底失去了关外的控制

  松锦之战发生在1639年,是明清生死存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场大决战。为此,双方都投入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最后,他们以皇太极的智慧与虎狼之师八旗子弟的血腥斗争取得了战争胜利。这场战役为满洲八旗未来进入中原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一 松锦战争的背景

  明末,太祖努尔哈赤以“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战略,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实现了女真各部门的统一。4月13日,明万历46年(1618年),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发动对明宣战。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抚顺第一次与明廷交锋,天命三年(1618年),到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近30年来,对明清兴亡影响深远的战役有三场:萨尔浒战役、沈辽战役、松锦战役。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正式军事冲突的开始;沈辽之战是明清激烈军事冲突的高潮;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双方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证。清军转向新的战略进攻,为定鼎燕京和中原奠定了基础。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

  明“宁远大捷”阻碍了清军在辽西的军事政治行动。为此,皇太极审时度势,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此同时,征服了漠南蒙古,使林丹汗走死青海湖;李廷曾两次用兵朝鲜,臣服于清朝,极大地瓦解了明廷的势力。然后派兵统一黑龙江流域,从新满洲获得足够的兵力;在此期间,他们还多次绕道入关,消耗了明廷的实力;与此同时,他们还掠夺了大量充满物质的国库。(1636年)4月,皇太极弃汗称帝,改后金为清,这无疑是对明的公开挑战。皇太极称:“今天是敌人,只有明国耳。大举进攻明朝,决定夺取锦州,开通辽西入关通道,时机已成熟。

  而这一时期,明朝早已是“纪纲紊乱”、“吏治腐败”、“财政失败”、“边备废松”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恶化。大顺李自成的起义军像云涌一样攻城掠地。明朝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就在这时,皇太极发动了一场松锦之战。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2月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4月,明清两国各投入10多万大军,经历了三年的战争。这场战斗是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一场大对决。

  二 松锦之战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类为蓟辽总督,是东北边防,防卫清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建义州城(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使明山海关外宁锦不得耕种”。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道:“锦城米只供一个多月,豆子不到一个月。如果狡猾的警察再殷,宁锦的气脉中断,松、杏、锦的势头已经岌岌可危,朝不逾夕。”

  明廷命洪承类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奔赴锦州解围。洪承类不敢冒进,驻扎在宁远,窥探锦州势态。由于当时明朝财政困难,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催洪承类进军。崇祯十四年7月26日,洪承类在宁远誓言,率领8名总兵和13万多人;28日抵达锦州市南乳峰山;29日,生命总兵杨国柱率领全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死亡。之后双方在乳峰山战争中胶着,“清人兵马,死伤多”,清军失败,几乎崩溃。

  崇祯十四年8月18日,皇太极带病急救,“上行急,鼻出血多”,昼夜行500多里,到达锦州北部的齐家堡(辽宁省锦县齐家堡),紧紧包围松山。在松山、锦州地区,洪承类与清军决战。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工资不足,议回宁远就食”,决定分为两路突破,届时“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躏”。吴三桂、王朴等总兵逃入杏山;马科、李辅明等总兵奔入塔山。承类等人未能突破,被困在松山城,几次组织突破,都失败了,不久“转工资路绝,合城吃尽”。松山副将夏承德派人密约降清,认为内应。

  松山城陷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2月18日,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类、祖大乐兵败,被俘到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墙,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都没有,到目前为止松锦战争已经结束。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一场战斗,歼灭了13多万敌人,杀死了53783名敌人,获得了740匹马和9346件盔甲。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众多,弃马、甲数万件。浮尸漂浮在海里,多如雁蜂。”

  三 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

  1、松锦之战改变了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这场战争是明清争夺辽东战争的战略决战。清军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取得决战胜利。夺辽西四城,歼敌约13万人,马匹、盔甲无数。使清军八旗强队空前壮大(尤其是汉八旗扩张)。松锦的失败使明朝在辽西失去了最大的精锐军队,也是明朝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军队。因此,松锦之战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了“惊天动地的逆转”。战后,清军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为清军开始新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2、松锦之战实现了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

  历史资料中关于满洲集团“取而代之”远大政治目标的记载并不多,但现在纵观历史,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根的步伐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太祖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统一东北女真,对明宣战,仅仅是都城赫图阿拉-界凡-辽阳-沈阳的迁移就足以展现其政治抱负。这大概是因为这个渔猎民族习惯于追求目标的天性。

  那么,纵观松锦之战,足以改变中国历史,明朝辽西的整个防御都被彻底摧毁,山海关外只有一座孤城——宁锦,京畿道无疑暴露在清军的铁骑面前。面对这种不稳定的局面,明廷无能为力。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很容易实现”。

  由此可见,松锦之战是满洲集团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最后一场战争;这是一场从根本上动摇明朝统治的激烈战争;这是一场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决战。因此,松锦之战的战略和历史意义非常重要。正如康熙大帝玄烨在比较萨尔浒战争和松锦战争时所指出的:“太祖一战,王基开,太宗一战。”[98]

  3、松锦之战极大地打击了明朝野外的士气

  在松锦战役中,明廷调洪为蓟辽总督,带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聚集了最精锐的步骑13万多人,几乎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清军。正如明山西道御史米寿图所说:“关外之存,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7]然而,其结果却出人意料:明军在松锦(松山、锦州之间)一战中崩溃,多名将领降清。这一结局必然会引起朝廷乃至全国的震惊和恐慌。可以说,松锦之战极大地打击了明廷乃至全国的士气,对清军未来进入中原,顺利收复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松锦之战满洲集团开始招募大量明朝军政人才。

  松锦战争结束后,远见卓识的皇太极在未来赢得了中原的需要。洪承类、祖大寿、祖大乐等一批汉臣被大量投降,并被任命为清军入关后的“向导”。这些都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知道松锦之战是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其次,对于满洲集团来说,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是实现其政治目标过程中生死攸关的战役;这是一场志在必得的激战。因此,满洲集团在战争开始前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采取了科学灵活的战术,最终赢得了战争,为赢得中原的下一个目标奠定了基础。松锦战争结束后的短短两年,即1644年,结束了明朝276年的统治。由此可见,满洲集团夺取这场战役胜利的战略意义可想而知。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