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湘州之战是怎么样的?贺若敦如何带领三千将士逃生?

  今日有趣的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南北朝湘州之战是怎样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父亲是名将,儿子也是名将。王健和王本是一对,周波和周亚夫是一对,岳飞和岳云也是一对。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人,但他们的名声比这些人差。大多数古代著名的父子将军都比他的儿子更出名。然而,我们今天介绍的北周将军可能没有他的儿子那么出名。

  南北朝分裂了100多年,其余的是隋朝和陈朝。最后,隋朝统治了世界,结束了南北之间的纠纷。隋朝有一位将军,何若毕,他为灭陈之战做出了贡献。隋文帝杨坚说:“克定三吴,公(何若毕)也做出了贡献。”大多数对隋唐历史略知一二的人都听说过何若毕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父亲。

  何若璧的父亲何若敦是北周将军,但一些认识何若敦的人认为他不是一个著名的将军。原因可能是何若敦的著名战争被敌人包围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必须从周陈湘州之战开始。

  湘州之战的起因

  湘州现在是湖南长沙。虽然在长江以南,但此时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北周。陈朝太尉侯宇监督湘州、巴州、营州、江州、吴州等五州的军事事务,但湘州不在陈朝手中。他的五州都督有点名不副实,于是侯宇兵派湘州夺回湘州,陈周湘州之战爆发。

  《陈书·侯传》旨在成为都督湘、巴、营、江、吴等五州军事镇城。《资治通鉴·陈纪二》江陵之陷,巴、湘之地尽入周,周使梁人守之。太尉侯宇等将军强迫湘州。何若敦将步骑救之,乘胜深入,军于湘川。

  北周自然不会放弃到湘州。但湘州之战,《陈书侯传》、《北史·贺若敦传》、《周书·何若敦传》这三篇文章只记录了自己的胜利,却从未记录过失败。只有这三篇文章加上《资治通鉴·陈纪二》,才能一窥湘州之战的全貌!

  根据《资治通鉴》的“时间”记载,我们先来看看《陈纪二》的记载:“九月,乙毛,周将独孤盛将水军与敦俱进”,这与侯玉传的记载是一致的。北周派何若敦和独孤盛两军分水路攻打湘州。但在《贺若敦传》中,只有贺若敦进攻湘州的记载,少了独孤盛一路。为什么要明白北周有多少大军攻击湘州?这是为了解释贺若敦为什么会被包围。

  注:《周书》与《北史》中关于贺若敦的记载相似,因此本文仅引用《周书·贺若敦传》。

  北周和南陈,双方将军,谁打败了谁?

  在《周书》中,何若敦被包围是因为连克连捷,导致轻敌冒进。此外,由于天气原因,河流飙升,陈军水手包围了何若敦军队。但真的是这样吗?这需要结合侯玉川继续寻找线索。

  《周书·何若敦传》是指敦率领6000人,渡江救援。于等以敦孤军深入,规则欲取之。敦每设奇伏,连战破雨,乘胜之路进入湘州。所以,轻敌,不以为虞。俄而林雨不已,秋水溢出,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陈书·侯玉传》没有记载包围贺若敦的事情(原因如下),但有关于独孤盛战的记录:“以玉为首都,在西江口与盛战,大败盛军,俘虏人马 装备,不可胜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惑:北周和南陈,谁赢了?

  我上面提到过这个疑惑的原因:北周和南陈只记录胜利,消除失败。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有新的疑惑:何若敦真的被“轻敌冒进”包围了吗?

  何若敦更有可能被侯宇“诱敌深入”引入包围圈。我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首先了解北周的几支军队。

  在古代战争中,除非有特殊原因(兵力不足、奇兵本身等),否则整个军队一般分为几只股票。一方面,它可以互相支持,另一方面,它可以掩盖友谊军队的弱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互为角”的原因。

  湘州位于南部,是北周“深入”的地方。何若敦是前军。他的弱点在哪里?他的来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路。当何若敦深入湘州时,他不会孤军奋战。这是军人的禁忌。因此,他的后路有独孤盛水军的掩护,所以他敢于大胆前进。

  侯雨想吃贺若敦军队,但对方独孤盛帮忙,真的很困难,关键是把北周两军分开。于是侯玉巧引诱何若敦南下。何若敦进入“陷阱”后,侯玉先不理他,立即引水军击败了独孤盛,封锁了何若敦的归路,关门打狗!

  南朝一直擅长水军,侯玉击败独孤盛也就不足为奇了。独孤盛被击败,不能独自跑步。何若敦还被包围着,所以他只能“登陆建设城市,保护自己”,这也间接证明了独孤盛是何若敦的援军,掩盖了后路的弱点。

  试问,如果北周想掩盖陈楠的胜利,是记录何若敦“轻敌”还是被诱敌深入包围?陈楠也是如此。侯宇包围何若敦后的记录根本看不到侯宇传,因为何若敦安全地脱离了包围圈。

  湘州战争初期,陈侯占上风,不仅打败了孤独,还包围了贺若敦6000兵马团,让对方难逃。然而,名将之所以在逆境中生存,是因为贺若敦被包围后的一系列动作,堪称兵法中“虚实”的典范。

  贺若敦真的没有路可走吗?

  贺若敦被包围后,他也知道自己被侯宇愚弄了,但现在后悔已经太晚了。关键是如何保护自己。贺若敦大致面临四大危机。如果他不解决这些问题,恐怕真的没有办法:

  1. 粮食不够。

  2. 没有群众基础。

  3. 军心不稳。

  第一,解决粮食问题——因为粮食在敌和“米山”

  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一支军队几乎不得不在没有敌人攻击的情况下分手。侯玉围而不打,目的是等待何若敦粮草耗尽,不战而败。

  何若敦怎么办?兵法中常用的“因粮为敌”。因为食物对敌是在敌人战斗,通过掠夺对方获得食物供应。历史上很多人都用过这个招数。

  《周书·贺若敦传》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

  何若敦派兵抢粮这么大的动作,只要侯宇不是傻子,就一定能找到。因此,何若敦抢粮的行为根本无法隐瞒,但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存了多少粮。我该怎么办?用间!

  何若敦在军营里弄了一些土堆,上面盖着一些米,打扮成所谓的“米山”。布置好米山后,他故意叫一些当地人来军营。他的名字是问一些事情。当地人来的时候,何若毕让士兵们在“米山”前收集食物,创造了一种食物充足的错觉,故意让对方看到。

  在这些当地人中,一定有人对陈朝感兴趣,甚至有陈朝的间谍。何若毕反向利用这些人,把“足够的食物”的消息传到侯玉的耳朵里。侯玉看到了这种情况,好吧,继续围绕消费。南宋著名将军檀道济也玩过这一举动。

  二、没有群众基础-离间和主动出击

  何若敦的食物必须被抢劫,但侯玉不需要。当地人甚至“急着乘小船,载米粟和笼鸡鸭来支付军队”。如此大的差距让何若敦焦虑不安,不得不破坏自己的想法!

  此时正是梁、陈过渡时期,湘州从未属于陈朝。当地人只是因为南方人,有些人更喜欢陈朝。换句话说,侯宇也是客场作战。

  既然都是客场作战,那就好办了——湘州和侯宇还没有完全信任对方。何若敦假装是湘州本地人,乘船“奖励”侯宇大军,但船上装的是军队,而不是粮食。

  侯宇士卒看到贺若敦的船,以为湘州人又来送粮了,放下警惕,一哄而上。结果自然是“敦甲士出来抓”。有了这一次,侯宇军不敢随意接受湘州人,可以算是在双方心中扎根。

  何若敦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掩盖自己的实力不足。何若敦处于弱势地位,按照普通人的想法,他可能不得不诚实。但何若敦没有。他主动告诉侯宇,我们可以继续战斗,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何若敦的做法也是虚假的,这让侯宇无法理解北周军的具体实力,影响了侯宇的下一个战斗计划。

  三、军心不稳-再次主动出击

  何若敦可以欺骗侯宇,但他不能欺骗北周的士兵。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吃饱了?再加上被围困的精神压抑,北周的许多士兵开始向侯宇投降。何若敦知道这件事必须停止,否则没有侯宇的战斗,他就没有士兵可以使用。如何停止?或者使用一套虚拟和真实的一套。

  南朝缺马。当接受北方投降时,战马甚至比其他人更受欢迎。只要北朝士兵带马投降,就会被陈朝接受。何若敦计划的关键是使用马。

  马有灵性,可塑性强。经过特定的训练,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何若敦寻找一些战马,首先命令士兵把马带到船上。一旦马即将上船,船上就会有人用鞭子抽它。经过几次这样的交流,马吸取了“教训”。即使士兵们使劲拉,他们也不会再上船了。

  诱饵(战马)已经准备好了,何若璧开始给侯玉下套。北周一些士兵骑着训练有素的马“投降”,何若敦带领军队跟随。

  看着这么多战马,侯宇一方非常高兴。他不假思索地把马带到船上,但群马吓坏了,以为他会再次被打,不会上船。群马骚动,侯宇只能派更多的人帮忙。何若敦看到时机成熟,“发伏,尽力而为”,杀死侯玉军。

  侯宇有了这个教训,不再信任北周士兵,然后有人投降,一句话也没说就杀了!北周士兵看,得,对方不接受投降,诚实等待突破。

  从那以后,《周书·贺若敦传》真的有馈酬和死亡奔向者,犹谓敦之设诈,逆遣捍击,不敢受苦。

  掩盖虚实的建筑营地

  不考虑其他因素,被包围首先要做什么?恐怕十个人中有八个想突破。但是突破肯定会损失惨重,因为一般包围的一方必须占据危险的地形。何若敦怎么办?他用两个想法:不要给敌人想要的,也不要给敌人想要的。

  这不是一个错误的词。听我解释。侯宇想要什么?首先,何若敦突破,陈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消耗了他的军队。第二,陈朝和北周两军长期对峙。何若敦诚实地被包围了。当所有的食物都耗尽时,他会不战而降。

  “不给敌人想要的”是指何若敦不冒险突破,不给对方消灭活力的机会。“给对方想要的”是指两军之间的长期对抗——你侯宇不想长期对抗吗?好吧,我建了一个营地陪你玩!

  《周书·贺若敦传》是守要险,欲望 旷日以老敦师。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

  何若敦敢于这样做。正是上述一系列虚假现实的掩护,使侯宇感到困惑。当侯宇看到何若敦开始修建营地时,他计划长期对抗,并高估北周军队的实力——如果何若敦没有足够的士兵和更多的食物,他可能会早早突破。

  何若敦没有突破,可以算是配合侯宇长期对抗的战略意图,但对方太配合,让侯宇无法判断何若敦的虚实。总之,何若敦用“虚实”彻底粉碎了侯宇包围和消耗周军的战略意图。

  何若敦只要“掩护”失败,必然会迎来侯宇的强攻或更长时间的对抗。现在,这取决于谁不能先消耗它。最后,由于湘州的问题,侯宇先松了一口气。

  湘州对北周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它更好,它就不会损失太多。北周最大的敌人是北齐!但湘州对陈朝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在南朝的四朝中,陈朝的领土面积最小。领土一般代表实力。他不想失去湘州。

  北周和南陈在湘州的对抗和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湘州的农业。战争将继续下去,推迟新年的农活(湘州之战始于560年9月,陈书在第二年春正月记录了“湘州平”),这对陈朝造成了太大的损害。收复一个废弃的湘州是没有用的。

  湘罗之《周书·贺若敦传》 间,遂废农业。

  侯宇想长期对抗,但贺若敦彻底打破了他的部署,只能通过谈判解决湘州的归属问题。

  最后的游戏——虚实实

  侯宇派使者与贺若敦谈判。陈朝使者说:“让我们用船送你去!”贺若敦早就想离开了。拖这么久真的不容易。但最终,它变得越来越稳定。侯宇看不到虚实,否则可能会功亏一篑。于是贺若敦拒绝了。

  兵法有云:虚假真实,不辨真假!《孙子兵法》说:“能示之,不能示之,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侯宇的谈判并不意味着测试何若敦。如果何若敦有点软弱,恐怕他就走不动了。这是他们最后的游戏。

  侯宇看到何若敦无所畏惧,让他离开的心越来越真诚,真的是“坐我们的船,快走”!何若敦看到“表演”差不多,对使者说:“我一定要还,我可以放弃一百英里,当你去。”。如果你想让我走,是的,你可以撤退一百英里,不要想偷袭我们!

  侯宇把船留在河边,带领军队走了几百英里。贺若敦派人调查后,发现对方说的是实话(毕竟他玩这只手很滑),慢慢操纵船,率众而归。

  《周书·贺若敦传》敦目知非诈,徐理舟轩,勒众而归。

  结语

  虽然何若敦赢了,但他还是输了。当他回到北周时,“军病死者十五六”(病死比战死好,不是吗?),也就是说,何若敦乘船离开时,最多只剩下3000人。他带着3000人离开危险真的不容易。难怪陈朝的史书不愿意记录这件事。

  兵法很简单,但一句话,甚至两个字——虚实!能用起来这么简单吗?何若敦身陷险境,却如此熟练地运用了兵法的虚实之道,成为了一名名将!

  有人会说:侯宇太无能了。如果我领兵,何若敦永远跑不掉!这样的人只能说把战争想得太简单了。如果侯宇真的无能,他就不会打败孤独,围住何若敦。战争从来都不是“直接冲上去打”的。不要把那些以少胜多的例子当成故事!

  只是史书记载太简单了,这么精彩的斗智之战,放在史书里只有几百字,不得不让人遗憾。历史真的“遗忘”太多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