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此强大,为什么花费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乱?

  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代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内战争夺统治权。历史上称之为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转折点。接下来,有趣的历史编辑会给大家带来相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玄宗时期,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玄宗晚期,七年的“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朝由盛转衰。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强大的唐朝需要七年时间才能平息“安史之乱”呢?

  对边镇管理不当

  唐玄宗时期在边境设立兵镇。这个兵镇不是一个真正的兵镇。它不仅可以控制军队,而且有权处理财政、民政和藩镇。天宝时期,边镇势力甚至可以与朝廷竞争,达到50万。唐朝形成了“内外重”的局面。

  玄宗晚年怠政,对叛乱反应不及时

  玄宗晚年怠于政事,贪得无厌,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此外,玄宗非常重视边镇,边镇的节度使也有很多入朝为相。李林甫怕丢“饭碗”,于是向玄宗推荐安禄山等人控制边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异族,不可能入朝为相。这使得原本心怀异心的安禄山在朝廷“名正言顺”地培养了自己的力量。安史之乱时,只有安禄山才能控制三个兵镇和20万军队。玄宗重用安禄山无异于养虎。

  晚年,玄宗非常愚蠢。当安禄山反叛时,玄宗收到报告后,以为有人故意抹黑安禄山,所以他忽略了它。直到安禄山伤害了唐军,玄宗才意识到这家伙真的背叛了我。

  安史之乱爆发得非常突然。大多数军队仍在边境地区,无法及时返回。为了抵抗叛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上战场的经验,错过了最好的反击机会。

  玄宗多次听信诽谤,为安禄山创造了机会

  洛阳失守后,玄宗听了宦官的诽谤,斩断了将军常青和高仙芝。在关键时刻,没有平定叛乱的策略,斩断了他的将军。可以看出,玄宗晚年真的很困惑。

  将军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斩后,兵马副元帅舒翰再次出山,在守卫潼关时,安禄山主力被哥舒翰挡住,导致无法向西进攻。哥舒翰、郭子仪等人认为此时守潼关不能坚守,消耗安禄山主力精力,时机成熟再次出击。但玄宗再次听了杨国忠的话,认为哥舒翰胆小懦弱,不敢进攻。结果哥舒翰被迫进攻,导致潼关失守。安禄山继续西进攻长安。安禄山攻下长安后,唐朝失去了优势,唐朝半壁江山落入安禄山之手。

  继位后,李亨没有乘胜追击叛军

  除了将军安禄山,还有像史思明这样习惯战争的将军。“马尾兵变”发生后,唐军已经松了一口气。幸运的是,王子登基(唐肃宗)“替换”玄宗,带领士兵连续夺取失地,使局势稳定。

  但在战争有所改善后,唐肃宗并没有追求胜利,而是准备迎接玄宗回到朝鲜,这给了叛军喘息的机会。最初,叛军是“秋后的蚱蜢”,但唐肃宗放慢了叛乱的步伐,这对叛军来说是“及时的帮助”。

  肃宗李亨派军不设主将,导致军队没有统一调度

  唐军“换帅”,叛军不会吗?叛军也换了,安禄山被儿子杀死,继续带领叛军对抗唐军。唐肃宗意识到叛军又复活了,于是派节度使带兵出征。是的,是节度使带兵。

  唐肃宗也很怀疑,可能害怕他的军队反叛自己,所以军队没有设立教练,使成千上万的军队不能统一调度,两军僵持几个月,最终导致唐朝军队失败,这给了叛军喘息的机会,如果设立教练,叛军此时可能已经被消灭。

  唐朝的反复“让步”给了叛军休息的机会。后来,他们开始“换教练”。史思明除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旭,成为叛军教练,继续与唐军对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叛乱不能平静下来,因为叛军涉嫌车轮战。

  又过了两年,史思明又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这一次,“换帅”不如以前了。这次有点糟糕。史思明被移除后,叛军的军心不稳定,叛军中出现了“叛军”,使安史之乱平静下来。

  综上所述,从唐代的角度来看,玄宗前期设立兵镇,为安史之乱埋下灾难。晚年,他重用异族安禄山养虎。他在与叛军的战斗中优柔寡断,多次听信诽谤,使士兵们感到寒心。唐肃宗太怀疑了。几十万军队没有任何教练。这简直就是“送人头”。

  从叛军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玄宗自己养大的,实力足够强,不断换帅,优胜劣汰。当他们相遇时,他们的“安史之乱”从头到尾持续了七年。

  玄宗时期设兵镇,从不问自由。

  从安禄山开始,亲自带兵打长安。

  玄宗晚年多昏庸,听信诽谤斩常清。

  安禄山方势力大,即将夺取唐天下。

  叛军将军换得勤奋,唐朝教练却无人。

  瘦骆驼比马大,李氏依然坐天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