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钟繇在书法上的巨大成就

  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钟友出生于东汉王族,祖先数世以德行为称。曾祖父钟浩“温良谨慎,博学诗律,教学生千余人”(《三国志·魏书·钟友传》引用《贤行》),祖父钟迪因党狱之祸终身无官。父亲早逝,由叔叔钟瑜抚养长大。

  


  钟友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报道,蔡勇被神人传给崔媛和女文姬,文姬传给钟友,钟友传给魏夫人,魏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给王献之。由此可见,钟友是蔡勇书法的第二代传人。事实上,钟友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并不局限于一家之学。宋代陈思的《书园精华·秦汉魏四朝笔法》描述了钟友书法的成功。他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和一个叫刘胜的人一起学了三年书法,后来又学了曹喜、刘德生等书法。因此,钟友和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努力学习的结果。钟友在学习书法艺术时非常努力,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根据西晋虞喜的《志林》一书,钟友曾经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勇的写作秘诀,所以他让韦诞借给他。然而,因为这本书太珍贵了,韦诞没有给他。虽然他苦苦挣扎,但韦诞仍然不同意借给他。于是钟友突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拳打胸口,伤痕累累。他大吵了三天,终于昏昏欲睡了。曹操立即命令人急救,钟友太难不死,逐渐恢复。尽管如此,韦诞还是铁心一块,无视,钟友无奈,经常为此伤脑筋。直到韦诞去世,钟友才派人去挖掘他的坟墓,得到他的书。从那时起,书法进步迅速。这件事也是小说家的虚构。韦诞比钟友晚死20多年。钟友怎么能偷韦诞的抄?而且,作为皇朝的重臣,钟友怎么会这么失礼呢?然而,我们可以看到钟友为书法的提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此外,据《书园精华》记载,钟友临死时,将儿子钟会叫到身边,给他一个书法秘术,并把自己辛勤工作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他已经专注于学习书法30多年了,主要掌握了蔡勇的书法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和人坐在一起聊天,在周围的地上练习。晚上休息的时候,我用被子做纸。结果被子长时间划了个大洞。看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竟忘了回来。这说明钟友的书法艺术确实是他努力学习和实践的结果。在苦练的同时,钟友也非常注重向同时代人学习,如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魏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笔法。钟友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弟子门生也要求严格。据说钟友的弟子宋翼学书认真,但效果不大,钟友当面怒斥,结果宋翼三年不敢见老师。最后,宋翼终于学有所成,名振一时。对儿子钟会来说,钟友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劝诫,钟会最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钟友、钟会父子被称为“大小钟”。

  钟友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期,杨欣说:“钟有三体,一个是铭石之书,最好的也是;二是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三是押书,听者也是。所谓“铭石书”,就是指正楷,“章程书”就是隶书(八分书),“行押书”就是行书。钟友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消失,人们今天看到的要么是临摹本,要么是伪书。一般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是指“宣示表”、《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称《荣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友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友的真迹。《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王羲之的临本。因为王羲之也是书法家,所以他成功地临摹了钟友的真迹,从中可以看出钟友的书法情况。根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的《书录》,《宣示表》的真迹说:太傅的《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示衣带。过河后,右军借王修在右军处修死,母亲以儿子一生所爱的身份纳入棺材,然后就不传了。传者是右军临本。《调元》、《力命》、三表《贺捷》也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也很高。《推荐季节直表》可信度最强,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霁“宣和”、宋高宗赵构的“绍兴”,以及清乾隆的“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是上述皇帝的御观。民国十三年(1924年)后几经辗转反侧,今只有其影印件。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