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用兵能力怎么样?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赵括,一个被世人认为是纸上谈兵,几乎埋葬了赵国的人物。他不仅杀死了自己的领土,而且使40多万赵军成为白刀下的灵魂。然而,有人说赵括是一位军事天才。长平战争的失败不能归咎于赵括。那么,赵括是天才还是傻瓜呢?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作战。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国虎狼之师勇敢作战,多次击败赵军。廉颇不得不让赵军坚守营地,不打仗。有一段时间,双方陷入僵局。

  后来,赵王听说马服君赵豪的儿子赵括很受他父亲的欢迎。他自由地阅读了兵法。理论上,连他的父亲都不如他。他非常擅长带领军队战斗和攻击城市。因此,他有了用赵括换取廉颇的想法(最常见的说法是秦国的反间计,但历史是这样的。历史书上的差异使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历史书做出不同的猜测。谁能知道几千年前历史的真相?)。然而,赵括的母亲知道她的儿子是什么水平,所以当她得知赵王将任命赵括为主要将军时,她写信给赵王,说赵括雄心勃勃,把战争当作儿戏,没有能力成为一支军队的帅哥。但赵王的心已决,还是让赵括当主将。

  赵括取代廉颇后,根本没有实践经验。他改变了所有原有的规章制度,给了秦将白起一个机会(也可能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极限,即使他一直守卫,他也会因为粮草问题而失败,所以赵王想改变)。白起派出奇兵切断赵军的粮食运输之路。史书称赵军“军中无粮,士兵自慌”,40多天后,赵括亲自与秦军搏斗,被秦军射死。赵军40多万人投降,后来被白起杀死。从此,赵括也被视为埋葬赵国的罪人,而“纸上谈兵”的批评一直伴随着赵括到今天。

  然而,有些人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长平战争的失败不在于赵括。

  一些学者认为,在秦赵爆发战争之初,赵军犯了一个战略错误,那就是与秦军作战。三家分晋后,赵国离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非常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军擅长野战或进攻,具有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强大的战场突击力。因此,他可以在对匈奴和胡人的战争中取得巨大的成就。相反,秦军最擅长步兵军团的作战和防守。廉颇与秦军进行了持久的防守战,为失败埋下了祸根。

  同时,一旦战争达到相持阶段,物质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秦国有汉中之地,也占据了川渝等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当时可能没有这个名字)。有些地方可以种植一年两熟的作物,所以物产丰富,军需物资供应充足(秦国到长平后期不行。据认可,秦国只有粮草快死了才实行反间计)。赵国位于北方苦寒之地,土地贫瘠,物产单一,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很多。同时,也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入侵(当时李牧守卫,赵国没有后顾之忧),军需物资供应难以与秦国相比。这就注定了长平战争的最终失败。对中途指挥战争的赵括来说,可以说他生不逢时,注定要失败,被人诟病。后来白起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在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以身殉国,抗死反抗”,完成了一名军人的光荣使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正是因为赵括的拼命反击,秦军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白启用残酷的集体屠杀(安慰士兵)来发泄愤怒。后来,当谈到赵括时,白起见到秦昭王。白起说:我用50万人围着赵括20万人的军队,我军伤亡过半,才全歼这军,这是我用兵以来从未见过的事。赵括的能力是,赵括的军队肚子里没有食物,以人为本,斗志不懈。

  事实上,人们往往关注最终的结果,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事实上,长平之战后,秦军精锐损失了一半以上,优秀将领伤亡无数。换句话说,秦军没有赢,赵军没有输。唯一的区别是赵括死了,白起还活着。

  长平大战后,秦国多次被其他五国击败函谷关,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蓝田。后来,它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恢复活力。也可以看出,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一代。他能让“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称为“人屠”的白琦认为自己和他平手吗?他能是个傻瓜吗?

  还有人认为,赵括的母亲之所以多次阻止赵括担任长平之战的将军,并不是因为她怀疑赵括的军事能力,而是因为只要她指挥长平之战,无论胜负,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赵括的母亲认为,赵括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这不能让赵王担心。如果有人诽谤赵王,那将是一场大灾难。此外,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赵括决战,白起久负盛名,两人之间的较量,胜负在伯仲之间。一旦失败,嗜血白起肯定会屠杀赵军。若胜利,功高盖主,必为赵王所畏惧。这样,赵括在出征的那一刻注定要失败。

  赵括是军事天才还是愚蠢?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在于廉颇还是赵括?由于历史的沉浸,时间的流逝,以及不同的人总是从不同的观察问题、解释历史的角度和方法中得到不同的答案。然而,无论如何,无论事实如何,赵括都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主角。他会随着历史继续被后人记住。不管真相如何,他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空谈理论是不可能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