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有什么历史价值?敦煌艺术和中华文化的历史!

  今日曲历史小编为您带来敦煌艺术和中华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谈敦煌

  说起敦煌,不谈莫高窟总是不可思议的。敦煌莫高窟就像唐朝长安一样。虽然不是全部,但总比全部好。如果我们的目光流连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难免会震惊敦煌艺术的动人。可以说,它的艺术感染力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联系。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莫高窟壁画的特点,不难发现远离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始终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开出了世界上令人惊叹的佛教之花。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莫高窟壁画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敦煌壁画

  二、莫高窟壁画:融合中华文明与佛教文化

  敦煌这个词似乎自然有一些特殊的意义。说到莫高窟,人们总会想到他神秘的色彩和异国风情。然而,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来看,我们发现,尽管敦煌千里之外的河西走廊处处体现了中华文明。当然,文化意义更强的自然是莫高窟众多的佛教画像。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味,比如《降魔成道图》、在《割肉救鸽图》等壁画中,会发现华夏文明作为东道主与外来客的佛教文化是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情感”一词的理解体现在佛教壁画中:情感到达

  历史上,很多人对艺术中“情感”这个词的理解往往首先想到诗歌中的情感,这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很早就开始关注人们的精神体验。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表面上很冷漠,但内心却很热烈。这种对情感和艺术的理解在西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总结。例如,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与情”,认为诗是因情而发的,这也深刻地影响了莫高窟的壁画。

  莫高窟壁画的灵魂可以说是情感的最深处和最深处。后来,当我们观察莫高窟壁画时,我们总觉得画中的情感似乎离我们不远。在敦煌的壁画中,特别是在敦煌面临着460年到500年的动荡时期,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壁画中的激烈情感。以下壁画《萨乘太子舍身养虎》为例:

  完整壁画《萨乘太子舍身养虎》

  这幅壁画的右下部分是萨太子的家人为了让奄奄一息的老虎跳上悬崖牺牲自己而悲痛欲绝的情况。如果我们仔细看,与壁画上中部分人物的整体端庄形态相比,右下部分人物甚至站不起来,哭着抢地,可谓极度悲伤。而且萨太子愿意牺牲自己救老虎,也体现了佛教的深情。

  这种牺牲精神与敦煌人保护家园的精神形成了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升华了壁画中的情感。

  力量呈现的表现手法:华夏文明对“引而未发”趋势的理解

  事实上,熟悉中国古代艺术的人很难绕过“潜力”的主题。在中华文明中,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潜力”对政治、军事、风水等全球的影响。

  具体到绘画,就是通过特定的安排来表现一种运动姿态,让画面活起来,达到引而未发的趋势。

  例如,东晋的顾凯之主张使用特定的风景,如连续的山脉趋势和特定的颜色来突出图片的张力,然后通过描述反映极端安静或舒适的东西来表达势头的收敛,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姿势。

  比如下面的壁画《降魔成道图》:

  壁画《降魔成道图》

  这幅壁画从画面上展现了对“势头”的良好把握,整个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四面,是天魔波旬指挥下的魔军。他们凶猛而咄咄逼人,把各种武器投射到佛陀身上,其中三个妖女妖媚万千;图片中间的释迦牟尼平静而不为所动,一只手轻轻地卷起裙子,另一只手触摸地印。在这种对比下,魔军的攻击和女巫的诱惑都被佛陀的不动态所消除。这幅画中的对比是对“势”的阐述。

  在壁画中,释迦牟尼首先像山一样静止不动,然后施加了法律印章,这反映了佛教不仅要有菩萨的低眉毛,还要有金刚的愤怒。他应该能够采取霹雳手段来展示菩萨的心。他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中华文明和佛教文化会在敦煌结出一朵文化奇葩?

  看到上面的介绍,很多人一定会想,为什么敦煌远离河西走廊,中国文明会影响它?为什么本应充满西方文化的敦煌会盛行佛教文化?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回顾历史来思考一些背景:

  敦煌虽然位于河西走廊,但却是中华文明的火种之一

  敦煌与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实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人。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整个中原陷入了近200年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居住在中原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离开故土,选择新的聚居地。当时敦煌社会相对稳定,因为远离中原,战争少。此外,敦煌的自然环境虽然比中原略有不足,但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光照使其成为合适的农业区。

  人口的迁移不仅带来了“锅碗瓢盆”,也带来了人口背后的文明。当时,除了少数流民外,还有一些来自中原的家庭。这些家庭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他们的文学追求和审美风格,换句话说,他们带来了中华文明。

  与这些迁徙者天作之合的是敦煌人,他们已经在敦煌生活了200多年,从汉武帝开发西域地图开始就逐渐迁徙到这里。虽然当时是晋朝的统治,但从文明的角度来看,他们仍然有相当大程度的中国文明,尤其是中国文化基础。这使得迁徙者与家族的融合非常自然。

  张芝的书法

  此外,敦煌本身确实具有相当高的中国文化水平。例如,敦煌色彩鲜艳的书法家张芝草书流畅。可以说,他像老虎一样躺着,像龙一样跳着。草圣的名字赞美了数千年。就连书法家王羲之也用他的书法来评价自己。

  中华文明的自然包容性与佛教文化的弱攻击性相得益彰

  如果我们阅读中国历史,我们总是惊叹于中国文明确实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包容性。虽然在一些历史时期,外国人占领了中原,但这些外国政权仍然习惯于(或必须)采取中国文明的统治方式。

  中华文明的自然包容性源于其理论基础和文化自信。由于长期领先于周边其他文明,对其他文化具有天然的心理优势,使其对外来文化极具包容性,允许其他文化存在。

  驻扎在敦煌的僧人乐尊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当代和来生的转变,是对现实的隐忍和克制,使佛教文化自然具有弱攻击性。虽然佛教仍然希望让更多的人相信佛教是合理的,但这种希望是通过当时佛教僧侣的辛勤工作和善行来实现的,这使得敦煌当地人不抵制佛教文化。此外,由于敦煌正处于动荡时期,佛教中的来世教义可以抚慰当时饱受战争的敦煌人民的心灵,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佛教文化的弱攻击性,两者相辅相成,也促进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虽然北魏政权鲜卑,但他钦佩汉文化和佛教文化

  敦煌建莫高窟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一时期是敦煌最动荡的时期(面临柔和的威胁),也是敦煌艺术质变的时期。

  虽然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政权的君主,但他长期以来一直钦佩中国文化。他精通儒家经典,利用君主大力推进北魏汉化改革,促进北魏全面汉化。敦煌作为北魏西部地区的前哨和重要基地,自然受到了全面汉化改革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此外,孝文帝和其他北魏统治者也是佛教文化的崇拜者。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坚定的佛教徒,这使得佛教在北魏的传播没有太大的阻力。

  敦煌地理位置独特:东晋、南朝与西域交流的必经之地

  由于南北朝之间的激烈竞争,当他们无法取得有效的突破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西域。当时,北魏与西域密切相关,南朝也与西域密切相关。

  敦煌的位置

  如果我们看地图,敦煌只是出于从中原到西部的入口。因此,如果我们想联系西部地区,我们必须经过敦煌。敦煌自然可以在靠近水的平台上获得月亮,并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东晋和南朝的汉文化。敦煌虽然属于北魏疆,但在文化上却以长江以南为文化中心。由于南方和吐谷浑的文化差异,交流其实并不是很频繁。因此,东晋、南朝等西域的道路只能通过敦煌沿线实现。

  敦煌地图在两晋时期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佛教徒的作用。当时,南北朝的地图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佛教热潮。许多敦煌僧侣前往南朝修行,带回了南朝的佛教文化。南朝始终有着明显的中华文明印记,使敦煌开出了与北方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艺术之花。

  四、结论与思考

  敦煌壁画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瑰宝。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它自己的艺术价值,而是它成为中国文明与佛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当地文明与外国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种范式。当然,这种范式不是可以像划船求剑一样直接获得的,而是中原动荡、敦煌偏安、家族汉文化成就高、佛教文化初期的融合。敦煌的莫高窟依然屹立不倒,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新的文化融合,在莫高窟留下新的印记。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