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战有何意义?后世如何评价这场战争?

  成皋之战是楚汉之战中的一场战斗,始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5月,至汉四年(公元前203年)8月,持续了大约两年零三个月。这场战斗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四水镇)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衰的持久战。接下来,曲历史编辑会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重政治、军事国家和经济的配合,巧妙运用积极相持、翼翼迂回、敌后骚扰等策略,动员、疲惫、削弱、战胜强敌项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又一成功典范。

  战争意义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它彻底改变了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项羽的失败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刘邦抓住机遇,采纳张亮的建议,在汉五年十月(前203年,十月为岁首),利用项羽引兵东撤,实施战略追击。十二月,项羽突破后在乌江(今安徽、县北)自杀,在盖帽下(今安徽灵璧南)合围,击败楚军。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重新统一中国,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幕。

  这场战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后发制人和疲惫敌人获胜的经典例子。刘邦积极相持,两翼进攻,结合军事战略,分散、动员、疲惫的楚军,阻止楚军西进,争取时间和发展力量,最终形成三面攻击楚军的势头,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

  汉高祖先采取先疲后打的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派偏师攻击敌人,断其粮道,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积极创造战斗机,及时转入进攻,在进攻中排众议,追赶猛打,持续作战,最终全胜。这场战役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战役。中国战争史上的后发制人和疲敌制胜战例,给后世兵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历史评价

  刘邦在成皋战役中以弱小的力量击败了强大的楚军。除了政治上注重争取人心和团结外,军事胜算主要在于更适当的战略整体处置和高明正确的作战指挥。这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视战略后方基地建设,使汉军不断补充人力物力,坚持长期战争。二是彭城失利后,鉴于汉弱楚强的实际情况,及时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防守,持久防御,挫败项羽的速决企图。三是制定正面坚持、南北两翼牵制、敌后攻击的作战部署,坚决付诸实施,使楚军陷入多方面作战困境,顾此失彼。第四,实施灵活的作战指导,导致人而不是人,尽一切可能动员对手,疲惫不堪;积极争取外线,逐步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第五,巧妙行间,分化瓦解敌人,善于争取诸侯,最大限度地孤立项羽本人。

  成皋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策略的成功典范。刘邦首先在成皋战役中采取先疲后打的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派偏师攻击敌人,断粮道,逐步削弱敌人力量,积极创造战斗机,在项羽疲敌撤军的路上,及时转入阳夏战役、固陵战役、陈霞战役、盖下战役进攻,在进攻中不断追击和削弱敌人,追逐和猛烈战斗不会给敌人喘息的气氛。

  作为一个强大的历史人物,项羽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闪耀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光彩,但他最终失败了,这与他的政治和军事错误密切相关。他分封诸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喜欢杀戮和战争,引起了人们的反对;他不重视联盟,导致孤立;他不善于利用人才,团结内部,导致叛乱;他不注重战略基地的建设,不能长期支持战争;他缺乏战略头脑,只知道盲目努力工作,没有主要的打击方向,决定了虽然他能赢得很多战斗和战斗,但战略上的被动无法扭转,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彻底失败。项羽战场指挥的成功与战略指导的失误之间的巨大矛盾和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