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入北京前,为什么主动与崇祯帝谈判?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名枣儿,明末农名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很快就征服了北京,推翻了明朝。以下有趣的历史小系列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他主动请求降落,并要求崇祯封自己就藩关中。他为什么这么做?

  李自成当时想和崇祯皇帝谈条件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谈条件比直接打北京好。

  击败北京意味着李自成接下来将面临其他部队的围攻。当时,明朝在南方仍有强大的力量,完全有机会卷土重来。山海关以外的清朝更加贪婪,随时都有可能进入中原。此外,草原上还有蒙古部落,南方还有以张献忠为代表的大量农民军。

  如果李自成赢得北京,那就意味着李自成很可能同时被这些势力包围。

  如果谈条件,李自成可以正当占领关中地区。就当时明朝的糟糕局面而言,明朝政府事后可能不敢翻脸。此后,李自成可以在关中地区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其他分裂势力,逐步壮大自己,最终完全取代明朝。

  相对而言,后者显然比前者好。

  不幸的是,无论是明朝还是李自成,他们都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方向会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明朝官员不仅坚持不同意,还直接打开了大门,迫使李自成进入北京,彻底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想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仍然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当时中原发生了什么。

  明末,随着土地合并问题的日益严重和高层党争的突出,明朝的统治开始逐渐崩溃。与此同时,明朝开始逐渐发生自然灾害、洪水、干旱、瘟疫。这些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重复,导致明朝的统治开始进一步崩溃。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双重作用下,明朝底层人民的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不得不开始起义。

  一开始,明朝政府可以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行镇压农民军。但随着山海关以外清朝的崛起,明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更多的力量,防止清军进入海关。这样,明朝政府就越来越少地用来镇压农民军,明朝的国力也越来越衰落。

  公元1642年,随着松锦战争的结束,明朝在辽东部署了10多万精英,几乎被清军摧毁。松锦战争的失败似乎是明朝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明军只能退守山海关,山海关以北的所有领土都丢失了。从那时起,清军就可以直接攻击山海关,突破山海关进入中原,事实上,已经不远了。

  与此同时,松锦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开始完全短缺。10多万军队聚集在海关外,是明朝动员的最后一部分。随着这部分军队的消灭,明朝不能再抑制中原农民军的发展。

  在松锦战争开始之前,中原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已经被镇压了一半以上。就连李自成本人也被迫逃入山区,几乎没有活下来。然而,随着松锦战争的爆发,明朝派出了更多的力量到海关,以李自成为代表的许多农民军也开始复活。

  就在松锦战争期间,李自成利用明军的一部分主力前往关外对付清军,另一部分主力在包围张献忠时趁机从山上杀出并攻入河南。因为当时河南多年来一直处于自然灾害的状态,所以人们不会生活在一起。因此,李自成进入河南后,很快收集了大量流民,实力迅速扩大。不到一年后,他就突破了洛阳。

  此后,李自成利用明军无法镇压的机会,开始迅速向关中扩张。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李自成击败了孙传庭率领的关中主力明军,最终成功进入关中,占领了整个陕西。

  随着李自成的发展,明朝首都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当时,明朝在南方仍然有很强的实力,但在李自成占领河南和陕西后,北京和南方的联系逐渐被切断。这种情况无疑加速了明朝的衰落。

  攻占关中后,李自成开始向山西方向进攻,然后以山西为跳板,杀向北京。

  当李自成占领陕西和山西时,南方的张献忠并没有闲着。张献忠首先进入四川。经过半年多的四川战斗,他逐渐有了一定的实力,然后发展到湖广地区。由于张献忠的存在,明朝在南方部署了大量军队,无法支持北方。

  至于清朝,当时清朝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皇帝太极因病去世。皇太极死后,他的小儿子福临登基,这就是顺治皇帝。由于顺治皇帝太年轻,根本无法处理政府,他的权力掌握在摄政王多尔根手中。当李自成接近北京时,清朝刚刚结束了内斗,内部存在许多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自成率领军队接近北京。

  面对明朝的首都,李自成此时其实很难做到。首先,李自成非常害怕北京牢固的城市防御。自从明朝迁都北京以来,明朝政府在过去200年里一直在加强北京的城市防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由于大多来自底层,缺乏一定的城市攻击装备。

  此外,在当时的北京,有近10万名明军精英留守。换句话说,如果李自成想攻打北京,他不仅要面对北京坚实的城市防御,还要面对北京的守军。农民军不擅长这样的攻城硬仗。因此,即使李自成最终能够击败北京,他也注定会遭受巨大伤亡。

  对李自成来说,这种伤亡很可能是无法承受的。

  要知道,当时李自成刚刚控制陕西不到一年,基础不稳定。至于山西、河南等地,还是有很多反抗的。这意味着李自成的后方不够稳定。后勤和战争韧性都不占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李自成被拖到北京城下,其他地方的明军趁机前来救援,李自成的军队很有可能在北京城外被明军完全包围,然后全部消灭。

  其次,即使李自成能攻下北京,也能保证伤亡不会特别大。这个结果对李自成来说仍然不是一个好结果。因为只要北京被打破,李自成就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接下来,无论是南明政权、四川张献忠,甚至山海关以外的清朝,都可以以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义攻击李自成。

  在北京,对李自成来说,只有一座城市和一座防御清朝入侵的堡垒。在中国古代,北京并不是一个重要的粮食生产地。除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外,李自成提供的战争资源非常有限。

  因此,即使你能以更小的代价赢得北京。事后,除了资源相对贫乏的北京,几乎没有好处,但很容易吸引其他部队的围攻。

  相比之下,如果崇祯皇帝被迫妥协,允许自己在西北称王,李自成就可以合法占领关中。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说法,关中者可以赢得世界。李自成可以等到明清两败俱伤后再做盈利的渔民。

  当然,在此期间,李自成更好的选择是进攻蜀国的张献忠。一旦李自成控制了四川,他将扩大到湖广地区。此时,李自成在领土和战争实力上都非常强大,完全统一了世界。

  总之,北京虽然名义上是明朝的首都,但对李自成来说却是鸡肋,无法为他提供足够的战争资源。相反,它迫使崇祯皇帝妥协,以换取更多的实际利益,这更有利于大西政权的发展。

  不幸的是,当李自成提出这一要求时,明朝的清朝官员坚决反对,坚决不让崇祯皇帝投降。与此同时,明朝有人秘密联系了李自成,直接为李自成打开了大门。

  此外,当时北京正在闹鼠疫,导致数万驻扎在北京的明军精锐,几乎没有战斗力。因此,当北京的大门被打开时,李自成几乎没有血刃,于是赢得了北京。

  李自成之前不敢强攻北京,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自己损失太大。现在,既然能不血刃入城,李自成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但之后,随着清军入关,当李自成再次面临积极压力时,李自成只能果断选择放弃北京,抢劫北京,然后撤回陕西。毕竟,与北京相比,李自成在陕西和河北的基础明显更好。

  归根结底,在李自成突破北京之前,他愿意与崇祯皇帝谈论条件。这不是因为他有忠诚和爱国主义的想法,而是因为战争本身的利弊。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