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唢呐有哪些分类?

  唢呐有其独特的气质和音色,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趣的历史。让我们看看。

  基本构造

  唢呐由哨片(哨子)组成、由五部分组成:气盘、芯子、唢呐杆和唢呐碗。在木锥管上打开八个孔(前七个和后一个)。管道上端配有细铜管,铜管上端配有双簧管芦苇哨,木管上端配有铜碗扩音器。唢呐虽有八个孔,但第七个孔音与筒音超声相同,第八个孔音与第一个孔音超声相同。

  1993年,著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使传统唢呐演奏半音阶、十二音系统,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活芯,内管连接气牌和气嘴,螺栓槽,套上弹簧,插入外管,外管侧面有螺纹孔,然后用螺栓螺母套上微调套管,通过套管长孔拧入螺纹孔,然后进入内管螺栓槽,用螺母调整内管的伸缩距离。嘴唇压缩气嘴后,内管会缩短音程,所以每个音孔都可以吹出半音,增加唢呐的音量范围。

  芯片是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装哨片,下接主管。传统的芯为单管式,活芯为活动套式,可伸缩改变长度,复位靠弹簧。演奏时,双手向上压入活芯,可以演奏临时变化的半音或半音阶。若将活芯推进、卡定,则可作为高半音移调乐器使用,指法不变。通过控制嘴的力量调整,演奏者可以轻松适应和有效地纠正推进后产生的音程关系中的徽小偏差。活芯有三种规格,由于其伸缩长度可调,因此解决了大、中、小各种调子唢呐的应用问题。

  唢呐分类

  音高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音高(以第三孔音高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f1以上的筒音都是高音唢呐,在#f~f“1之间是中音唢呐,f以下是低音唢呐。例如,筒音为a1的唢呐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叫D调中音唢呐。

  长短分类

  各地的唢呐都不一样,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有很多种。

  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又称“三吱”)。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很受欢迎。音色柔和空灵,多用于独奏或合奏,尤其是二胡,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的湖南唢呐也用于说唱音乐“唢鼓”伴奏。不同地方使用的哨子也不同,包括芦苇、麦杆和棕紫色胶虫壳(但吹起来很软)。

  江西会昌的唢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差别很大。在入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道中,配有独特的中空管,音响独特。与二胡等弦乐器合奏,婉转起伏,更加优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很受欢迎

  海笛:发音雄壮,高亢冲霄。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37厘米长的杆(又称“黑杆”)。它在江苏、浙江和安徽很受欢迎。音量介于唢呐大小之间,音色柔和。主要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在中国南方省份广泛传播,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中国唢呐的音量不大也不小。它用于歌舞伴奏,非常悠扬。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50厘米长的杆子(又称“大杆子”)。它在东北、山海关和冀东很受欢迎。哨子是芦苇做的,哨子大多是口袋状的,声音雄伟,常用来演奏大型音乐。

  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成功开发。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法开列,完善了半音,转调方便。有四种类型: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与传统唢呐相比,音色丰富,音量增大,音域扩大,分为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

  地域分类

  客家唢呐

  据史料记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就“鼓手在路上,人来人往,更加阑不歇”。客家唢呐分为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演奏时充满激情,和谐悦耳;悲调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基础。普通百姓家要请几个唢呐手庆祝婚丧生日、搬新房、过年过节的热闹。今天,他们送儿子参军,开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