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特色饮品有哪些 都是什么特点

彝族喜欢喝酒,“有酒就是宴”已经成为习惯。彝族酒谚云:“所木拉以,诺木支几以”(汉区茶为尊,彝区酒为尊)。葡萄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凉山彝家,每当客人来的时候,没有泡茶敬客的礼物,却有倒酒敬客的习俗。每次结婚,都要以“酒足”为尊重,“饭饱”是第二位的,或者几乎没有请客吃饭的说法;每当葬礼发生时,注意送酒多的人是最尊重、最孝顺的;当家庭和个人之间发生打架和打架纠纷时,理赔方经常打(买)酒道歉,以消除民事纠纷或双方怨恨。因此,葡萄酒是彝族山寨最重要的特色饮料。喝酒的时候,不分陌生人熟人,坐在地上,围成一个圆圈,递酒杯,依次喝,所以叫“转酒”。彝族一直是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河里没有流不走的水,彝族没有错喝的酒!“春节期间,每个家庭的姐姐都会拿出一罐自己酿的酒,放在门前,插上几根竹子或麦杆。路过门口的人会被热情邀请,用竹竿吸几口。因此,自然彝族酒文化的象征是转酒、秸秆酒、坛坛酒。

秆秆酒

彝族的传统葡萄酒是秸秆酒。秸秆酒装在罐子里。饮用时,将细竹茎插入罐子中吸收饮用,或将其连接到杯子中饮用。秸秆酒以其饮用工具命名。秸秆酒以“罐”为计数单位,因为它装在罐子里。现在有一瓶瓶装酒,也叫“罐”酒。

喝稻草酒最特别的部分是喝稻草。稻草大多由黄色直线制成,直节用烧红的细铁丝焊接。喝稻草酒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萨玛(刻度、标记)系统。也就是说,在竹片上钻一只小眼睛,插入一根小竹条,喝酒时,竹片水平放在酒坛口,小竹条向下,即萨玛(相当于一杯酒)。

秸秆酒属于水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为20°~30°酒味醇香浓甜,老少皆宜,一年四季都适合饮用。每次喝酒时,将水倒入坛中,与酒混合,水倒入坛口。饮酒者必须用稻草喝酒,直到萨玛的小竹条完全露出来,作为对萨玛的尊重。再加满水,第二个饮酒者还必须把萨玛小竹条喝得完全露出来。这样反过来,直到酒味淡如水。一罐大秸秆酒可以喝几天,一般过年泡一罐秸秆酒就够了。秸秆酒的制作方法(以高梁为例)是将高梁放入意思蒸熟,倒入大盆中,加入酒药和均匀后盖发酵。两三天后,将发酵后的高梁放入罐中,倒入1斤白酒(烧酒),密封罐口,用泥浆(现在多用水泥)粘贴罐口。储存时间越长越好,最短期限一般为半年。饮用前几小时,打开封口,倒入冷开水,使酒与水融为一体,即可饮用。因为喝之前可以加凉开水喝,所以秸秆酒属于水酒。用大麦、玉米等酿制秸秆酒的方法是一样的。

坛坛酒

每年喜庆的时候,彝族家家家户户都要酿造一坛醇香甘甜的坛酒。坛坛酒是由荞麦、高梁、小麦、平方米等粮食作物制成的。它以醇厚甘甜的酒味受到人们的喜爱。据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前往彝族村,好客的匀兄弟邀请他喝坛酒来表示安慰。石大开在开怀畅饮席间赋诗助兴,留下了“千珍珠一收,英雄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一饮长江水倒流”的赞美句,至今仍在彝族民间流传。坛坛酒的酿造方法是先煮五谷杂粮,冷却至适当温度时拌酒曲,放入酒坛密封。饮用前盖上盖子,加入冷开水,将细竹秸插入罐中,饮用时手持竹秸低头吸饮。喝完再往坛子里加冷开水,等到天后再喝。坛坛酒是一种流传已久、地方风味浓郁的好饮料。

罐罐茶

罐罐茶又称“炕茶”或“烤茶”。居住在云南、贵州、广西的彝族人,每天早上起床外出工作,都有喝几杯罐罐茶的习惯。

彝族的罐罐茶不同于一般的冲泡茶。制作方法是先将火烧开备用,然后将小陶罐放在炭火上加热,放入茶叶中,不停地摇晃,摇晃小罐子,直到茶叶变黄,散发出浓郁的茶香,然后将沸水倒入罐内。当你听到“气喘吁吁”的声音时,泡沫立即上升到罐口。此时,将茶壶迅速从池塘中移出,待茶叶沉淀后,可倒入小茶杯中饮用。早上喝够了罐罐茶,出去工作或者四处奔波,总让人觉得喉咙湿润爽口,没有口干舌燥的感觉。这种茶以其浓郁的香汁和独特的提神除毒、解渴清热的功效,让彝族人情有独钟。

三七茶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三七盛产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阿扎彝族人世代以种植三七为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对三七的功效和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创造了各种三七药品和饮料食品。三七茶就是其中之一。

三七茶是由三七的花、叶、茎制成的。三七花开后,当地彝族家庭将其花、叶、叶茎摘下晒干,用科学的方法精制,入袋销售。如今,三七泡茶、三七花茶已远销国内外,深受人们欢迎。喝三七茶时,将茶(连小纸袋)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泡过的三七茶不要完全绿色,端杯品味,回味甘美,清新爽口。长期饮用三七茶,能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饮料。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