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强干弱枝中国从此不再分裂

  强弱枝,巩固中央集权,中国不再分裂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霸道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何长期巩固赵宋王朝,不再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和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为什么唐末以来,皇帝换了八姓十二君几十年,战斗无休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长久之计吗?赵普精通治道,早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听了太祖的提问,他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方法也不足为奇。只要他削减自己的权力,制造自己的钱谷,接受自己的精兵,世界自然就会稳定下来。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连声说「不用说,我完全明白了。」。因此,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俊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随以兴,兵权所去,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军权在唐末五代以来政治形势变化中的决定性作用。赵匡胤从小军官到殿前点检,从殿前点检跳上皇帝宝座,非常了解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成立,他就吸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鉴于当时对局势的控制,建隆二年太祖先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将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放弃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指挥使韩令坤放弃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的职位,从此不再设置。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老朋友,不介意,赵普多次对他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如果他们的下属贪图财富,如果有罪人支持他们,他们能独立吗?」?这些话实际上是为了提醒宋太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建隆2年7月9日晚,宋太祖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禁军将领喝酒。当葡萄酒蓬勃发展时,宋太祖突然叹了口气,告诉他们他们的困难,说:

  「如果我不依靠你的贡献,我就不能达到这个地位。因此,我从心底想到了你的功德。但是做皇帝太难了,不如做节奏让我开心。我不敢整夜躺在枕头上!」石守信等人惊恐地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不难知道,谁不想要我的皇帝?」?听了这话,石守信等人知道有话要说,迅速磕头说:「陛下何说,现在命运已定,谁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

  「否则,虽然你没有异心,但你的下属想要财富。一旦你把黄袍加在身上,即使你不想当皇帝,你也会情不自禁。」

  一句话,软中带硬,让这些将军知道自己被怀疑了。如果他们做得不好,他们会被杀。他们惊恐地哭了一会儿,恳求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个「可生之途」。宋太祖慢慢地说:「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一样短暂,所以想要得到财富的人,只是想多聚钱,多娱乐,让子孙后代免于贫穷而已。最好释放兵权,去地方,多买好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歌舞女,日夜喝酒,一年四季结婚,君臣之间,两人毫无疑问,上下相安,这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看到宋太祖说得很清楚,没有回旋的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经牢牢控制了中央禁军,几个将军别无选择,只能俯首听命,感谢太祖的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辉等上表声称自己生病了,并要求解除军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要求他们辞去禁军职务,到当地任命节度使者,并废除了皇宫前的检查和警卫马步军指挥部。禁军分别由殿前指挥司、侍卫马军指挥司和侍卫步军指挥司,即所谓的三衙统领。解除石守信等宿将兵权后,太祖选择了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低、容易控制的人作为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分为三,以低名将领掌握三衙,这意味着皇权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后来,宋太祖还履行了与禁军高级将领结婚的承诺,将寡妇姐姐嫁给了高怀德,后来将女儿嫁给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太祖三弟赵光美。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随后,军事制度改革主要有三项。

  首先,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是枢密使和副使,负责调动全国军队,分管军政权力。枢密院和三衙领导各有所长。虽然三衙掌握了禁军,但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和调兵的权利,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互维护政策。宋太祖将所有军队分为两半,一半驻扎在首都,一半驻扎在各地,使首都驻军足以阻止其他地方可能发生的混乱,但也使外国驻军足以阻止首都驻军可能发生内部变化。内外军队相互制约,不能发生混乱,首都驻军多于其他地方,使皇帝能够确保全国军队的牢固控制。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驻北京和其他地方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北京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驻军,有的要到产粮地就粮。这种轮流驻军的方法叫做「更戍法」。名义上,这种方法是训练士兵努力工作。事实上,通过士兵的频繁换防,士兵不知道将军,将军不知道士兵。士兵无常英俊,英俊无常。将军不能再与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誉,也不能再带领士兵与朝廷皇帝作战。

  对地方藩镇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主要有三种:

  第一,削夺其权利。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将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县-支郡直属京师。同时,中央派遣文官担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员。三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从节奏。宋太祖重演了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拿出来「杯酒释兵权」将其逐一罢免的方法。后来设立了通判来分辨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防止一州之权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造它的钱谷。宋初,各路设立转让使,除少量日常经费外,将一路所属州县财富送往首都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用,使当地财权完全归中央政府所有。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命令各州长官将藩镇所辖军队中勇敢的人全部送往首都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训练标准人员,然后送到首都当禁军。就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政府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与中央政府竞争了。

  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逐渐消失。

  在官僚制度方面,重点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财政大权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掌握仅限于民政。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和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宋初,他不仅通过三权分立削弱了相权,还设立了参与政治事务、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他们限制了各部门长官,削弱了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制定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包括设立分职和科举制度。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由于「防止劣势的政策,建立国家的法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转化为其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宋封建国家与日俱增,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

  评价“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体现。然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采取了和平手段,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而不伤害君臣的和谐。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内战略。但它的历史影响远不是那么简单。

  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具有严防内政的性质,直接导致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弱将军的兵权也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导致宋代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败北,无法解决边境问题。军事积弱也使宋朝在社会制度上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建立的文人军事制度的目的是彻底消除强唐灭亡的藩镇军事制度。起点好,结果有效,思想先进。宋朝死于游牧民族的原因有很多。与宋朝对峙的是辽、夏、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形势来看,北宋只能主持两线作战;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游牧民族不仅具有勇敢、强大、灵活的特点,而且跨越了农业社会的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初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具有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优势。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