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简介:胡服骑射怎样改变了战国史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非常困难,即使是在军队里。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经历了一场风暴。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一个领土较大的国家。公元前386年以后,邯郸北临林湖,抱烦,东北与东胡、燕接界,东临中山、齐、南与卫、魏、韩交错,西临魏、韩。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赵不得不对付东北胡人的掠夺,对付西南魏的进攻。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位国王。因为他即位时尚少年,不能听政治,听政时也不老。原本强大的赵国因为延误发展机遇而落后。九年后,赵国屡败于秦,仍有侧背之患。赵武灵王深感担忧,于19年(前307)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决心进行“胡服”改革。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国家实力而实施的“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展现了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武(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教人民。”《史记》卷43《赵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天后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也就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天后决定实施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西北荣迪的短袖窄衣服,与中原华夏人的宽带长袖大不相同,俗称“胡服”;“骑射”是指周边游牧部落的“马射”(骑马射箭),不同于中原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从此,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短袖窄衣的后期装备。从而顺应了从“步战”到“骑战”的战争方式发展趋势,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谓“胡服”改革,就是穿胡人一样的衣服。当时胡人穿短衣,方便骑马射箭,方便灵活,进退自如。而且赵国官兵都穿着宽袍大袖,或者穿盔甲,步兵和车兵混在一起,虽然相应,也相互牵制,不如骑兵快。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赵国传统的车步兵非常不利。总结战场形势后,赵武灵王意识到,要加强军队实力,就必须发展骑兵。要发展骑兵,首先要改革官兵的着装。因此,“胡服骑射”行动穿短衣长裤成为军事改革的关键。他声明“今天我骑胡服教人民”,减少军队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是胡人式紧身衣,方便骑射。

  赵武陵王知道,“胡服骑射”改革不仅仅是服装改革,本质上是一项重大的军事改革。内部阻力肯定不小,所以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首先和思想开明豁达的大臣肥义商量,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据《赵国策·赵策二》记载,赵武灵王对肥义说:“今吾将胡服骑射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肥义回答说:“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忧,危在天下之议。”

  然后,赵武灵王从宗室贵戚中最有威望的叔叔公子成身上取得了突破。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听到赵武灵王带头穿上胡服的消息时,公子成诈说有病不肯上朝。武灵王派人邀请他,公子成对使者说了一些道理:“臣服中国人,圣贤教,礼乐用,远方观,蛮夷用。今王舍此而攻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也!“也就是说,中国是圣贤教导的地方,是礼乐流行的地方,是远方国家参观向往的地方,是少数民族学习的榜样。现在国王放弃了这些,改变了胡人的衣服,改变了古人的常法,违背了人民的愿望,我希望国王能仔细考虑。

  听了使者的回报后,武灵王亲自去公子家劝说。武灵王详细分析了赵国的地理环境和多年来其他国家侵略的原因,并具体解释了胡骑射击对强国准备的好处,然后说:先生为中国的痛苦感到羞辱,所以我想改变衣服,学习胡骑射箭的能力,以防止任何时候可能发生的危机,报告中山的仇恨。然后武灵王话锋转过身来说:但叔叔顺从中原的旧习俗,厌倦了改变服装的名声,却忘记了自己的耻辱。公子终于听从了武灵王的命运,接受了武灵王给的胡服,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此后,武灵王耐心地说服了反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文、赵造、张周等大臣。从此,胡服骑射改革开始了。

  一年后,赵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成为其军队中最重要的武器,在征服中山国和对林胡、拥抱“数千英里”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惠文王三十二年,秦与赵在与赵的战斗中,赵将赵奢以骑兵为主力击败秦军。因此,赵奢战后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廉颇、赵牧也是擅长骑射和使用骑兵的名将。据《史记》记载,李牧曾亲率1.3万骑兵与步、车兵联合作战,杀死匈奴10多万骑兵。依托这支自由回旋的队伍,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迅速在北方开辟了数千英里的疆域,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

  纵观战国史,“胡服骑射”改革显示出明显的现实意义,迅速改变了战国军事格局。春秋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起辅助作用,基本没有骑兵。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车步并重。各国军队骑兵少,与战车步兵混合,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力量。在战国时期,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了战争舞台。

  骑兵作战的特点,按照古代兵家的说法,就是“快速第一”,“快速方便,有利于邀请奔跑,而不是守老顿”。简而言之,根据恩格斯的说法,“骑兵的所有力量都集中在冲锋上。骑兵作为步兵的快速部队,主要负责正面突击、邀敌、翼侧包抄、奇袭、长途追击、敌后骚扰等作战任务。在战场上,它经常部署在翼侧,攻击敌人的侧面。因此,孙膑系统总结了“骑十利”。骑兵在中原各国发展得更快,战国时期各大国的骑兵建设规模相当可观。从张毅、苏秦等战士的描述来看,当时秦、赵、楚各有“骑万匹”,燕国有“骑六千匹”,魏有“骑五千匹”,其他国家有不同数量的骑兵。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比如“齐宣王骑兵600匹燕子”,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战役中,秦将白起用5000辆精骑截断赵军,在长平战役中全歼40多万赵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胡服骑射”改革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展现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古代,公开提出向少数民族学习是罕见的。中原君主赵武灵王,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发展骑兵,绝不是一时兴起。赵笨重的步兵进入山区和森林。在那些轻骑兵面前,他们经常被动地挨打,所以他不得不向敌人学习骑兵和射击,组建独立的骑兵部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与对方长期作战的教训后,他决心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怎么转化?学习对方的长处——胡服骑射。

  在“夷夏有别”的社会氛围中,赵武灵王将汉族传统宽袍大袖衣服改为胡人式紧身衣,方便骑射,这无疑是当时的一项思想解放运动。赵武灵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敏锐地分析对手的优势,勇敢地挑战世俗世界,向被贵族鄙视、真正有特长的少数民族学习。以“厚国”,赵武灵王决心改弦更张、“利民”是唯一的标准,主人“反古不可非,但没有足够的礼物”。以“胡服骑射”为强国富民的根本计划,其勇气是许多与他同时的国王无法企及的。“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何必循法呢?!“法古学,不足以制今”,为什么法古呢?!制度战略者,福国利民,何必不夷夏与中外?!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