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侍卫贴身保护皇帝 侍卫为何从来没有刺杀皇帝

  不知道:为什么皇帝不怕被贴身侍卫刺杀的读者?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系列会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古代侍卫在皇帝身边,有锋利的刀刃。为什么没有侍卫刺皇帝?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但历代以来,无论是汉朝南北军,隋唐十二卫,宋朝殿前司,元朝宿卫军,明朝锦衣卫,清朝大内侍卫,都从未发生过侍卫刺皇帝的事件。为什么?皇帝如何保证侍卫的忠诚?

  选拔极其严格:武功不是重点,忠诚是关键

  作为皇帝周围的军队,他们的忠诚直接影响着皇帝的安全。因此,在组建这些军队时,武术水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忠诚是关键。

  对于开国皇帝来说,他们通常会从他们曾经领导的直系军队中选出最精锐的士兵来确保他们的安全。例如,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从“虎豹骑”中挑选精英组成“武卫军”;另一个例子是唐高祖李渊。他从跟随太原的军队中挑选了3万名禁军,这被称为“元从禁军”。这些军队原本属于皇帝(或宗室)统领的军队,不仅绝对精锐,而且忠诚度极高。从他们中挑选出来的士兵忠诚度自然没有问题。

  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皇帝也非常严格地选择侍卫。他们不仅要求出身清白,而且基本上主要是勋亲的后代。例如,虽然明朝的锦衣卫规模较大,但担任宿卫职责的锦衣卫各级士兵都来自勋贵之后;另一个例子是清朝的内部侍卫,特别是内廷侍卫,也由满蒙勋的亲子或武进士担任;再比如唐代李渊的“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通常由其子弟补充进入。

  严格的选拔机制无疑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这支军队的忠诚度,而这些出生在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与王朝的关系,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他们的忠诚度。

  管理极其严格:兵权直属皇帝,将领相互牵制

  严格选拔是基础,严格管理是基础。一套健全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能保证这些士兵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皇帝的安全性。

  “左右千牛卫”是皇帝的贴身卫兵

  对于这些直接负责宫殿安全的军队来说,不仅掌管军队的将军们经历了多次战斗和忠诚,而且军队的最终动员基本上掌握在皇帝手中。也就是说,即使是执掌军队的将领,在没有皇帝授权或者持有皇帝信物的情况下,也很难动员军队。例如,在汉武帝晚年的巫术灾难中,即使王子刘根得到了符节,他仍然无法动员护北军。护北军使者任安拜符节后,直接返回军营闭门。

  此外,为了防止将军混乱,皇帝通常会拆分这些军队,以达到相互约束的效果。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宿卫首都安全的军队分成几个部分,交给不同的将军。例如,隋唐时期的十二卫(后来改为十六卫)将分别设立将军。另一种是军队高层分别由不统一的人员担任。比如明朝十团营(后改为十二团营),总兵官就是最高长官,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都是提督。

  通过兵权直属皇帝,指挥权相互牵制,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无论是将军倒戈还是士兵哗变,都很难威胁到皇帝的生命。

  优厚的福利待遇:经常获得奖励,升职更容易

  作为一名直接负责皇宫和皇帝安全的士兵,为了避免他们的异心,这些人的待遇不仅是军队中最慷慨的,而且更容易晋升为皇帝,这大大降低了底层士兵的不满。

  以清朝为例,清朝的宫廷侍卫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离宫殿和皇帝越近,待遇就越高。根据清朝的制度,这些侍卫不仅有极好的生活待遇,而且还有各种补贴和礼服,如皇帝、皇后、太后的生日或专横的旅行,通常会得到丰厚的奖励。

  此外,升职通常更容易,因为御前侍卫通常和皇帝在一起。同样,以清朝为例,侍卫出身,最终享受到索尼、明珠、索额图、隆科多、苏顺等高级官员的财富。他们都是侍卫。

  权倾朝野的小沈阳出身侍卫

  慷慨的待遇和相对休闲的功能,再加上促销的便利性,只要这些侍卫的大脑没有水,他们就会跑去刺杀皇帝吗?

  严格的区域限制:守卫各司其职,秩序井然有序

  说到宫殿里的防御,我们经常想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离实际情况不远。

  对于驻扎在宫殿内外的保镖,通常采取区域控制措施。以汉代为例,汉代的宫廷保卫通常分为三层,其中由中尉(后来执行金武)率领的北方军队负责宫外安全,由中尉率领的卫兵(即南方军队)负责宫门和宫内防御,而由中尉率领的卫兵则负责宫门和宫内警卫。另一个例子是古代朝会的镇将军,他们专门负责朝会期间宫殿的安全。

  即使是宫殿里值班的侍卫也不能随意行走。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相应的宿卫位置,不允许轻易越过雷池。例如,你只负责守卫宫门。结果,你跑到内庭四处游荡。轻的被指控,重的被当场杀害。毕竟,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电影和电视剧中飞檐、爬墙、爬高的功夫。

  通过区域限制,士兵可以随意行走,从而大大降低风险。在这种严格的防御下,仅仅依靠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和数百个人来刺杀皇帝就等于自杀。

  刺杀的代价太高:“十恶不赦”罪

  在古代,“谋反、叛逆、叛逆、叛逆、不道德、不尊重、不孝、不和谐、不公正、内乱”被称为“十恶”重罪,其中“谋反”是第一恶。所谓的“叛乱”是指计划、参与封建阶级政权的推翻或谋杀君主。

  对于“谋反”罪,历代处罚极其严厉。比如《唐律》是固定的,“犯人被斩,家人坐着,父子16岁以上被绞死”。也就是说,一旦谋刺皇帝,不仅要被处死,还要被家人牵连。只要父子16岁以上,他们都被绞刑。

  明清时期,对“谋反”罪的处罚更加严厉。《大明律》规定,“犯人被处死得很晚,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兄弟、兄弟、同居的人,不分异姓、叔叔、兄弟之子,不分异籍。16岁以上,不分严重疾病和废疾。

  与上述丰厚的待遇相比,刺杀皇帝的代价无疑过于沉重。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军仍有可能谋反。对于普通保镖来说,回报与成本完全不成正比,显然得不偿失。

  如上所述,严格的选拔机制、完善的管理体系、严格的区域限制、丰厚的福利待遇和刺杀的巨大成本使保镖接近皇帝,但没有理由刺杀皇帝。

  事实上,自历代以来,不仅没有侍卫暗杀皇帝,而且在军事高级将领叛变的情况下,侍卫反击导致政变失败,最典型的是唐代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景龙政变”,王子李重军和左玉林将军李多佐叛乱,最终由于皇帝的话,千骑反击,最终导致政变失败。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