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十多年三十万余聚众 黄巾起义为何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对黄巾起义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有趣的历史小边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黄巾起义:计划十多年,聚集30多万人,为什么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黄巾起义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不同于其他农民起义。这种农民起义是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大规模民变,对东汉影响很大。张角计划了十多年的起义,终于聚集了30多万人。为什么不到一年就失败了?为什么东汉在这次民变后再也回不去了?今天我们来看看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的背景

  东汉的建立离不开豪强地主的支持,见证了豪强地主的实力后,刘秀也不敢轻易对豪强地主下刀。杜田制度颁布前,东汉建立初期,豪强地主的非法事件层出不穷。河南、南阳等地的豪强地主凭借与刘秀的近亲关系,肆意合并土地,官员只能视而不见。尽管刘秀杀害了一批执法不严的官员,但这种近亲、裙带关系始终无法禁止,云台二十八将也逐渐成为云台二十八恶龙。随着事件的推移,度田制度限制了人们的上升空间,成为剥削人民的工具。官员、豪强地主层层剥削,加剧了土地兼并,人民只能成为豪强地主的奴隶、租户。

  到了东汉中期,形式已经很严峻了,人们吃饭、卖孩子、卖女儿的记录充斥着历史书。然而,豪强地主动连栋几百,到处都是膏田,成千上万的奴隶和仆人,只有成千上万的学徒。一方面,人们吃饭,另一方面,这是强大地主的铺张浪费。“朱门酒肉臭,路冻死骨”体现得淋漓尽致。

  宦官唐衡等人掌权时,剥削人与盗贼无异,宦官侯览一次抢夺1800多亩良田,外戚梁冀在洛阳周围占领千里民田。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汉桓帝时期就已经到了:“人民饥穷,道路漫漫,至有数十万户。而且西羌战争持续了几十年,繁重的兵役是通过豪强地主嫁接给人民的,土地兼并、繁重的兵役迫使人民不聊生。俗话说“祸不单行”,当时瘟疫横行,县城到处都是(尸体)。黄巾起义前80年,只有数百次历史可靠的农民起义。只是东汉实力强硬,人民的起义就像用卵击石。失败n次后,人们根本看不到活路,只能寄希望于救世主来救他们。因此,它为宗教提供了土壤,大量宗教向人民传播教义,通过各种手段聚众造反。

  东汉时期宗教组织的具体时期是:汉安帝时期一次,汉顺帝时期两次,汉冲帝时期一次,汉桓帝时期七次。形式上越来越严重,暴动规模越来越大,暴动数量越来越多。事实上,黄巾起义并不罕见,因为它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符合农民起义的出现,也有由宗教形式组成的农民暴动。为了提高自己的品牌效应,张角利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创造了“救世主”的形象,并借此机会推广“太平道”。招收大量学生、教徒,广泛宣传反对剥削的思想。当时的普通人自己也没有什么活路,但此时出现了一个“救世主”给他们治病,不仅不收病钱,还承诺他们有饭吃。那他们一定愿意跟着张角混啊,东汉不管他们的生死,他们为什么还认东汉?

  经过十多年的规划和努力,张角聚众30多万,决定推翻东汉政权。当时的口号是“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代表汉朝,黄天代表太平道,意思是苍天不行,黄天要取而代之。然后张角让人在东汉政府门口标上“甲子”,同意共同攻击东汉地方政权和基层官员。但不幸的是,一位门徒(唐周)去告密,供认了首都的内应(马元义),政府大力扑杀太平道信徒,朝廷也开始通缉张角。在这种情况下,张角不愿意失败,干脆提前发难,正式开启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主要事件

  公元184年2月,黄巾起义正式开始。不到一个月,全国七州二十八县或多或少都有战争。事件发生初期,东汉地方政府来不及做出反应,措手不及。一时间,州县失陷,官员逃跑,黄巾军到处掠夺。

  三月,汉灵帝拜何进为将军,命令他守卫首都。同时,全国主要关口严格防守,防止黄巾军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皇甫嵩建议皇帝拉拢党人,避免与黄巾军合谋。随后,一系列命令开始传播:

  1.朝廷拿出钱来奖励三军,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二、朝廷释放党人,要求公卿捐赠作战物资,并征召有才人士镇压农民起义。

  三、卢植前往北方占线,与张角主力作战;黄甫嵩和朱若各领一军,前往颍川地区讨伐黄巾军。

  然而,汉军的初战并不顺利。朱军败退,皇甫嵩被围,汝南太守战败,幽州刺史被杀。一系列失败的记录给汉军蒙上了心理阴影,黄巾军士气高涨。

  5月,北京师派曹操解开皇甫嵩的围攻。晚上,皇甫嵩用火攻破黄巾军,与曹操、朱三面攻击黄巾军,斩敌数万,取得胜利。

  6月,南阳太守击败了张曼成,皇甫松等人与黄巾军作战,清除了豫州地区的黄巾军。与此同时,卢植打破了张角,杀死了数万人。张角输了,但卢植被诬告无效,汉灵皇帝换了将军,用董卓代替了卢植。朱随后也被诬告,但张文向他解释说,汉灵皇帝没有撤回朱。朱勇敢战斗后,黄巾军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八月,张角病死,张梁被皇甫嵩打败,张宝被皇甫嵩、郭典打败,黄巾之乱平息。

  公元188年,黄巾余党再次起义,但规模比第一次小得多。为了有效镇压黄巾军余党,汉灵帝将地方刺史改为州牧,使其拥有军事和政治权力,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扼杀黄巾军余党。

  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镇压了。黄巾起义有哪些缺点?让我们看看。

  黄巾军起义部署被打乱

  首先,这一行动并不完美。由于叛徒出卖,起义被迫提前,原来的起义部署也被打乱。而且京师的内应(马元义)被车裂导致洛阳起义流产,不能直接捣黄龙。纵观历史,起义最有可能成功的选择就是直接捣黄龙,因为朝廷的动员能力很强。如果不能“先抓贼先抓王”,后患无穷。靖康之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迪为什么能成功?还不是靠直捣黄龙。京师内部有内应,如果张角运筹备得当,那就不一定打不下京师了。一旦打下京师,一切都会顺利得多。不幸的是,叛徒告密,黄巾军不得不提前起义。古代信息封闭,张角难以使各地起义军完美配合,以至于逐渐被镇压。

  黄巾军孤立无助

  起义后,黄巾军分不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以至于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尴尬境地。党人最初被朝廷摧毁,是必要的政治盟友。豪强地主占据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军事装备,这也是起义的一大帮助。历代农民起义几乎没有成功。农民阶级缺乏知识(古籍也是奢侈品)、物质(设备、粮食和草)。它们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刘秀之所以成功,离不开豪强地主的支持,黄巾军还是没能吸取教训,而不是争天下的绿林和红眉坟树都两米高。此外,黄巾军起义时到处掠夺豪强地主,导致豪强地主增加抵抗力。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很特别,因为他们不仅有政治经济优势,还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黄巾军在豪强地主的反击下迅速落败,余党也相继被镇压。

  黄巾军领导死得太早

  黄巾军的核心人物(张角)在关键时刻死亡,以至于黄巾军没有领导,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历史上无数次验证了先抓贼先抓王的道理。这一次,黄巾军没有“先抓贼先抓王”,而是上帝带走了张角,帮助东汉实现了“先抓贼先抓王”的战略意图。黄巾军的核心人物死亡,黄巾军的主力军被打败,其他党的威胁大大减缓。

  东汉虎威犹存

  俗话说“烂船也有三斤铁”,更别说一个庞大的朝廷了。朝廷虽然走下坡路,但实力不容小觑。在这次黄巾起义中,东汉派出了皇甫嵩、朱仪等优秀将领,他们的指挥能力、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远强于黄巾军首领。皇甫嵩等人用战术多次攻击黄巾军,而黄巾军则无法用灵活的战术打“游击战”。要知道黄巾军是宗教组织的农民暴动,其战争开支远小于朝廷。如果黄巾军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打游击战,也能拖垮汉朝。但黄巾军没有这种意识,只知道坚持城市和东汉的物流能力,这不是拿自己的弱点来比较对方的优势吗?在这种情况下,东汉往往能以少胜多,克敌制胜。相比之下,黄巾军只能节节败退。

  综上所述,黄巾军因各种弊端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是,黄巾军动摇了东汉王朝,张角撕下了东汉的遮羞布。后来,为了镇压黄巾军余党,让地方官员握住军队和政权,导致军阀分离,朝廷逐渐名存实亡,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