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历史 “沧江怒水”之间的布朗族

  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境,沧江怒水之间有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善良的民族——布朗。自古以来,布朗人民一直在这片丰富美丽的土地上工作、生活和繁殖,与周围的汉族、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人民和睦相处,为祖国边境的发展和捍卫做出了贡献。布朗作为跨国民族之一,也与居住在缅甸的布朗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交换他们的需求。许多家庭也成为外国婚姻,加强了中缅人民的交流和团结。

  布朗族自称“阿娃”。汉族称布朗族为“蒲满”,傣族称布朗族为“腊”,佤族称布朗族为“布恩”,拉枯族称布朗族为“卡昔”,彝族称布朗族为“蒲满”。

  布朗族的祖先是古代的“濮”人。汉晋时期,“濮”人分布在澜沧江两岸及云南省以西的广大地区。到了唐代,多个民族已经分化发展成不同的名字。其中,“朴子蛮”分布在永昌(今保山地区)和银生(今景东县)。《蒲蛮》写于明清时期的文献中。“蒲即蒲蛮,今顺宁……永昌景东七府有这种”,“居多傍山,不怕深渊,睡不着,吃只荞麦种。

  自汉晋以来,县内已有“蒲”人居住(包括布朗族、佤族先民)。.拉枯族都认为布朗族是该县最古老的世界居民之一。小黑河边的赛罕布朗族说:“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住在这里。”1960年以后,我们发现了许多粗糙的红陶器和古老的石墙。许多布朗族,也被称为“孟茂”的祖先。

  先秦时期,布朗族的祖先是百濮,汉晋时称濮,唐宋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新中国成立前,布朗族有多种称谓,自称因地区而异,包括“布朗”、“波朗”、“翁拱”、“蒲满”、“乌”、“阿娃”、“自己”等。他说“拿娃”、“蒲蛮”、“阿别”、“卡坡”、“乌”等因民族而异。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布朗语分公司,分布朗和阿尔瓦两种方言,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使用傣语和汉语。大多数人信仰小乘佛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大多数地区仍然保留原始宗教,崇拜祖先的图腾。

  布朗人大多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除了生产食物供自己消费外,他们还生产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供商品交换。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橡胶、甘蔗、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也在布朗族发展。布朗族地区是“普洱茶”和“孟库茶”的主要原料之一,茶叶生产是布朗族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布朗居住区相对分散,其具体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与先进民族的沟通程度不同,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