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变的起因是什么?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靖难之战,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将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扩大。由于朱标王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 建文帝、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同时,北平周边和城市部署兵力,以防边为名,将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迪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驻军,准备砍掉燕王。

  朱迪在建文第一年(1399年)开始反抗,然后向南挥手,历史上被称为“靖难之战”。建文帝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派李景龙继续讨伐。建文帝也缺乏战略,导致主力不断被歼灭。 朱迪及时出击,灵活运用战略,经过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终获胜进军。于建文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四年(1402年) 。

  战争持续了四年(1399-1402年)。 文帝在战争中下落不明,要么在宫中自焚,要么逃离地道,藏在云中,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为明成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王子朱标死亡,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因天生“英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受朱元璋的喜爱,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 然而,朱元璋对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皇位并不十分满意。他曾计划更换王子。后来,由于翰林学士刘三武的建议,他没有这样做。

  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不能放心朱云文的继承。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去世,庙号太祖,皇太孙朱云文当皇帝。临终前,朱元璋立下遗诏,“皇太孙云文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官员齐心协力,以安全民众”和“诸王临国,不去京师”。

  朱允炆即位,为明惠帝,改元建文。虽然朱元璋的遗诏不允许诸王“入临、埋葬”,但燕王朱迪仍直接前往北京建康(今江苏南京)。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持有王位,让朱迪回到燕京(今北京)。朱迪对此非常不高兴。

  藩王势大

  当时,守卫北部边疆的诸王已经有了很大的权力,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迪更有权“控制沿边士马”。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很担心。建文元年(1399)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将遣长史葛成入朝。朱允炆随后问葛成密关于燕王府的事,葛成如实禀告,甚派他回燕王府作为内应。当葛成回到燕王府时,朱迪看到他看起来不对劲,心里不禁怀疑。然后朱棣亲自入朝,他自以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曾凤韶监督皇史弹劾他的不尊重,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他建议用燕王的“智慧绝人”将他迁至南昌,但朱允炆礼貌地拒绝了他的“骨肉至亲”。朱棣注意到朝廷对自己有两颗心,回到燕王府后,便托辞生病,以观察事态的变化。

  主词条:建文削藩

  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齐泰和黄子澄以诸王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为由,主要削藩。在削藩的顺序上,齐泰认为应该先削最强的燕王。然而,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的支持,他们应该首先找到有问题的亲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因此他废除了五位亲王。

  洪武31年7月(1398年),建文帝削周王朱尧。因为周王朱尧是燕王的同母兄弟,而朱允文怕他和燕王勾结,所以决定先废周王。周王的次子朱有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龙以备边的名义通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普通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4月,切齐、湘、代三位亲王为普通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自焚;齐王朱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明廷砍岷王朱,废为妾,迁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加剧矛盾,藩王和朝廷开始破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成为众藩真正的第一位。朱允炆和朱迪之间的博弈也逐渐加剧。

  影响

  宗室待遇的变化

  建文四年(1402年)6月18日,朱棣称帝后,恢复了周王朱尧、齐王朱爵位 。后来又恢复了代王朱桂、岷王朱的爵位。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 。6月26日,成祖取消了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重新称义文太子 ;7月12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从亲王降为君王;11月,朱标的儿子朱允许和朱允许被废为普通人,并被囚禁在家乡凤阳 。

  朱棣起兵是因为他反对建文帝削藩,为了争取诸王的支持,他还改变了祖制,给了宗室更高的等级。根据洪武年间规定,镇国将军(君王之子)为三品,辅国将军为四品,奉国将军为五品,镇国中尉为六品,辅国中尉为七品,奉国中尉为八品。而成祖“遂加镇国将从一品,辅国将从二品,奉国将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 。

  然而,由于朱迪本人武装夺权,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他首先将各边塞王改封在大陆,然后逐步解除王者的兵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减王者和官员;永乐四年(1406年)削减王者和官员,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及其官属;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普通人;永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佳,主动归还护卫。永乐朝切断了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的六名护卫。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减了六名护卫。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保留了大量有经验的武臣,加强了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 。

  虽然朱棣实现了朱允炆的目标,但他只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并没有改变祖先的制度;他的儿子朱高旭和赵王朱高荀仍然设立了三名护卫。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旭叛乱,再次证明亲王典兵不是办法。明宣宗利用自己的威望,迫使绝大多数藩王交出护卫,从各个方面控制宗室。此后,宗室与中央政府的矛盾逐渐从军事对政权的威胁转变为工资大幅增加对中央政府的压力 [170] 。

  加强集权统治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国务事务,建文于8月1日(1402年),朱迪命令金和黄淮进入文渊阁,并提前办理机务。然后将内阁扩展到七人。从那时起,内阁在明朝政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清朝也沿用了这一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迪造反称帝,对大臣产生了怀疑,他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在18年(1420年)的永乐,朱迪成立了东厂,使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提高宦官地位。在明朝,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色。

  在靖难之战中,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打败惠帝,成祖即位后,改变了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待名誉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部门地位的提高,宦官负责地方镇守、监督采购等重要工作(不全是朱迪设置的),为今后宦官灾国埋下了种子。

  迁都北京

  主词条:永乐迁都

  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大多由几位边王(如朱迪、朱权)负责,但靖难后,朱迪迁往内地,导致华北的防务空虚;此外,由于唐朝和宋朝的教训,定都金陵(南京)和遥控将领在军事上有很大的风险守卫边界;“天子守国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北平作为朱棣大本营更适合作为帝都。因此,在考虑了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2月,朱迪将北平改为北京,名顺天府 (不同于元朝大部分);然后在北京迁徙富民 。称北京为行。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如北京建设、宫殿建设、水运疏通等;直到永乐18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紫禁城)和北京建成,才下令迁都,以南京为留都 。

  割让大宁

  在靖难初期,朱棣将大宁的全部军事力量(包括多颜三卫)纳入其指挥,多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1403年)3月将大宁封为多颜三卫 。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冀州宣府弓形中心,军事地位十三年(1380年)收复,成立卫所,至此废除 [177] 。大宁可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东只能通过山海关到锦州。此后(尤其是土木后),蓟辽战争不断。割大宁的事大多受到后人的批评 [178] 。

  地区经济

  靖难之战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拉锯战极大地破坏了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 。朱棣登基后,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省份和其他省份减免了税收,以休养和休息

« 上一篇
下一篇 »